林中祥
谈谈研究生与导师的互相选择 精选
2016-2-3 09:03
阅读:10403
标签:研究生, 导师, 招生, 指标

                研究生选导师,导师也要选研究生,目前有一些不同模式,但各有利弊。

              指标模式:例如今年某系有二十年研究生招生指标,在复试与选择导师前,对这些指标进行分配,例如A导师3个,B导师2个........。最后研究生按这个指标选择导师,导师选择学生。这种模式的优点,不让研究生人数非常集中于某几个导师,其他导师没有生源。因为年轻人或没有官位的导师经常竞争不过领导式导师或资深导师,而且年轻导师也要招研究生加强研究,他们是学科的未来。缺点是有些研究生最后没有选择性,只能摊派给某个他所不认可的导师。当然其中也有些老教授并不受研究生所欢迎。

             自由选择式:研究生愿意选择那位导师自己定,完全双向选择。这种模式优点,研究生比较满意。但缺点是有的导师报的学生多,招得非常多,有些导师不是因为学术原因,或能力不足,是因为官职及年轻不被认识的原因,有些导师有钱,多发助研费也是一种吸引研究生的手段。但是,一个学科是要共同发展的,年轻人是学科的未来。

             在研究生招生中,还有权力,背后的工作等因素。

             许多学校与学科,研究生定导师部分事先就约好了,部分是在复试会上,再确定,过程可能只有一二个小时或数小时,其实盲目性很强的。

            一些考生是外校考来的,对导师的个性与能力基本上不太清楚,网上是检索不出来的。

           拉郎配,在导师与研究生互相选择中也是经常的科目。

           还有一个问题是,好学校研究生报考的人数多,选择余地大,不好的学校与学科,许多研究生都是从其他学校调配过来的,导师能够招到学生就不错了,选择的余地基本没有。

           研究生选择导师,导师选择研究生,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果研究生不满意导师,一般来说不大容易换导师,一是导师是有招生指标的,如果这研究生换导师了,这个导师就少甚至就没有研究生了。如果能够再换导师,另外一种情况也不可避免,许多研究生要调到有资源或者官员导师或‘好’导师处,出现‘马太效应’。  

           有些学科为了招研究生的事,导师之间矛盾迭出,甚至还有公开吵得厉害的例子。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我当系主任分配研究生指标的时候,基本采用的是分配指标制。相对来说矛盾不太多。  


           现在想来,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呢?

           我这二天想了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办法更好,二种模式互相结合。现在研究生是按1:1.2复试,那么导师是不是也按一个比例进行招生,并进行人数封顶?让一些口碑不好的导师改进招生方式,得到研究生青睐呢?

           随便说说:规定导师A招生人数2-3人,导师B招生1-2人,导师C招生1-2人.........。所有上限人数加起来是总招生数的1:1.3(或者多点少点)。这样既照顾导师之间的平衡,也可以让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是让导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研究生的好评。这样大牛导师也有人数限制。

           关于研究生换导师或导师换研究生,我觉得应该有个机制,一是互相协商,如果双方都觉得不妥,可以换导师,研究生自己再找合适的导师,他选择的导师也愿意收他,不过,可能还是要系一级的来参与才行,防止一些导师鼓励研究生换到自己门下。同时还是要在导师的最高招生上限的指标中进行,防止严重的马太效应。

          如果导师不同意研究生换到其他导师手下,或研究生不同意导师将其退出课题组,这时候最好有个申诉机制,由系或院领导来进行协商,分析原因,分别做工作,如果实在不行进行仲裁,调到其他导师处。当然还应该是在总体的指标内进行。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粗想法,说出来供大家议论。

           我觉得许多评论是非常好的,甚至内容比博文还精彩得多。


          注:我写博文是一气呵成,时间不长,一般一、二十分钟,所以语句不一定非常顺畅,可能还有点错别字。我想表达出一个观点就行了,如果有些不太准确,大家也别计较。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林中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177-95419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