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科学网上许多博主讨论了,各有各看法,我也临时写写看法,俗一下。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科学与人文大师?我觉得有如下方面:
1 我们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应试教育,都有标准答案。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与考试,将学生的探索热情从小就磨没有了。我是学化学的,我女儿将初中的化学题目给我看我都傻了眼,按照题目及标准答案,与实际实验结果经常不符合,这些题目都是教师在办公室按书上内容推导出来的。但必须按这标准答案才算正确。这个原因很厉害,因为他僵化了思维与思想。
2 中国师范的标准是‘听话’,从小家长都对孩子说‘要听话’,看到许多小学生坐在教室,整齐划一,让我看到已经将孩子的天性进行了磨灭,听教师话成为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不鼓励学生探索,不鼓励学生提问,如果学生将教师问倒,那可不是一件好事。这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紧箍’。这个精神紧箍一直带到终身,永远难以逃脱。就象一根小绳能够拴住一头大象一样的作用。
3 读书功利化在中国文化中有几千年的根基,‘学而优则仕’是探索科学与自然的一个大敌!让许多人进行算计,如何读书,如何做官与发财。让读书成为一个工具,用做官价来进行评价读书的效益,为科学技术而探索,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文化。同学聚会,都问在那里工作,什么职位,多少收入,什么房子与车子。有多少人问你探索了什么,在科学上有什么发现?官与老板是同学聚会上的‘白马王子’,穷教授有多少人欣赏呢?
4 大学对学者的不尊重而对权利的崇拜,教师在中国目前的大学是得不到相应的尊重的,领导到各部门,都是前呼后拥,而教授甚至出名的教授到部门,经常是公事公办,甚至还口气不逊。我想这不需要我解释太多,大家都有体会的。当大学中学术不吃香,学者不受尊敬时,如何将人引导到全力探索科学上去?
5 领导有权,有经费,有成果给广大教师上了这一课,要想做学术,路线是先当官,当官后再谋经费出成果,如果走纯学术之路,非常难,甚至就不行。但是,当上官后,经费给他们了,他们要管理,要开会,要喝酒,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做学术呢,天天想着如何应对管理,应对上级,他们如何静下心来做研究呢。命中注定,只要从学者路上走上当官的路,大师肯定与他无缘,不要说他们成果多甚至成为了院士。
6 真正有水平,专心的教师、教授们,因为经费不多,资源不多,又得不到学校与社会的尊敬,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呀。加上对学术的不敬,让他们也经常‘看破红尘’,完成考核,保重身体,健康也是重要成果。
7 全社会对学术大师并没有形成一个尊敬的社会风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经济学的观点,做学术与学者是‘性价比’不高的事情。经常听到人说,看某人边上课边炒房、炒股赚了不少钱。
8 真正做学术,从经济上来说,经常生活得不体面。前段时间一北京的教师跟我说,可以算一下,北京的一个大学教师的工资想买房,门都没有。目前我住的房子(单位房改房,1999年的房子)95平方米,目前价格约240万。按我目前的工资,要不吃不喝二十年才买得起。要知道,我如果六十岁退休,工作才满35年呀。国外的教授与民国时期的教授是这样的生活水平?‘饱暖思淫,科研是思淫的产物’。
9 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否定,中国的科研与大学教育时间短,特别是解放前的战争,文革的停顿,政治挂帅的恶果,积累少,科研条件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科研与大学教育方面百年都会觉得根基不深。看看国外的大学,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什么。
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条件与文化决定的。这都是临时写的,可能没有想全面,想起来再补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林中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177-95396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