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渤
《环境地球化学》出版随感 精选
2025-4-26 23:12
阅读:3104

《环境地球化学》出版随感

彭渤

   

经历漫长的努力,《环境地球化学》一书终于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真要感谢地质出版社编辑老师专业而认真负责的工作。昨天收到新书到今天,内心确实很难平静。写作的一幕幕,以及期间科研工作的一幕幕,总是不由地在脑海浮现。对我而言,写这本书真是太不容易。衷心感谢科学网,让这本书得以与大家相知晓。在此,我还想借科学网表达一点感想。

这本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 学术思想自成体系。全书按照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学术思想而写作,体现自身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元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体现自身的学术特色。而且全书展示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的科学研究特色。(2) 理论基础扎实深厚。该书的理论分析,以及环境问题的科学分析都是在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专著如《环境地球化学(别乌斯,1976)《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迟锡增,1997)、《环境化学》(龚书椿等,1991)、《环境毒理学》(孔志明和许超,1995)、《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等,2002)、《环境化学》(王晓蓉,2001)、《生物化学(5)(周爱儒和查锡良,2001)、《Trace elements in soils and plants(Kabata-Pendias Pendias1984)不但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为相关科学论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3) 体现前沿创新研究。该书有关土壤、沉积物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注重与地球关键带、源-沉作用等前沿热点研究相融合,体现岩石风化环境地球化学、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分析等新的研究理念。新世纪环境地球化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利用非传统同位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虽然本书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展示这方面的工作,但借助土壤、沉积物全岩样品、1M HCl提取、BCR提取等的铅同位素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势。因此,本书在有限的条件下,体现了环境地球化学的前沿创新研究。

本书的写作经历十分艰难的过程。20055月开始构思(当时给研究生开设环境地球化学这门课,感觉需要一本参考材料) 2022年与地质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到正式出版,期间整整20年,经历多次修改、修订。作者本人及相关研究生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特别是,作者长期得不到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别看“《环境地球化学》一书出版发行”一文中列举了很多课题的资助,其实这些年来,作者得到的科研经费总计不超过X万,不及很多研究人员1个课题的经费支持额度。而地球化学研究是很耗资的一项工作,因而作者一直是在夹缝中求发展。幸好研究工作得到波兰Jagielloński大学和Krakow大学矿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天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相关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Andrew Rate博士、南澳大利亚大学未来工业研究院Albert Juhasz博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Rebert Frei院士为作者课题研究提供合作机会,承担并完成了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正是这些研究机构的师长、朋友等的大力支持,才使作者的工作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所以,本书付梓之际,作者满怀感激的同时,深感普通科研人员工作的艰难和不易。

此外,作者最初是从事金矿成矿学研究的,转到环境地球化学这个领域,如同瞎子摸象,不知天高地厚。过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故特此期盼各位前辈、师长、同行和朋友批评指正。

夜晚,站在湘江岸边,看见那耀眼的霓虹灯,常常思绪万千。故此写下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8de8653310c6bb9d49c10a408d661ef.jpg

春望

彭渤

2025413日,长沙

 

霓虹吐心弄风情,

日星隐耀千江春。

麓山下,

湘水旁,

把酒醉月有何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彭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14835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