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何谓工夫?
2010-5-26 08:45
阅读:4632
标签:怀疑, 工夫, 熟读

        做学问、做人都要下工夫。俗话说:功到自然成。但什么是“工夫”呢(或功夫)?过去我们的理解,做事、做人都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晒网两天打渔,这就是工夫或功夫。譬如,读书,在讲究博与专的前提下,对重要的书务必反复读,背得滚瓜烂熟,达到如数家珍的地步。要是做到这样,就是下工夫了。其实,如果我们对“工夫”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还是让我们来听听启功先生是如何说的:

所谓工夫,非时间久数量多之谓也。任笔为字,无理无趣,愈多愈久,谬习成痼。唯落笔总求在法度中,虽少必准。准中之熟,从心所欲,是为工夫之效。(《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先生是在讲练书法。其实读书也是这个道理。现在许多学生读书,不能说他们不刻苦,进图书馆,上互联网络,什么都读。读得既多且快。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中耗费掉了。你能说他们读书没有下工夫吗?其实,读书要勤,这只是下工夫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读书要讲究“法度”,不可“无理无趣”任意而读。如有的人,读什么书就信什么书,全部接受,这就没有“法度”,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今名家谈读书是讲究“法度”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罗列起来也可写成一部书。这不是这篇博文说得完的。
        这里我想推荐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24字诀,这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朱熹提出的这六点都是读书的“法度”,每一点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来。我这里仅就他说的第六点“须教有疑”这一条谈点体会。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这种读书“法度”是假设所读的书是确切无疑的,完全正确的。但读的时候,不能立刻领会,开始读的时候因不理解而有疑问,但读下去,经过思考,对书中所说的问题理解了,最后达到无疑问了。这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不难看出,朱熹的“疑”只是对书中正确的论述不理解而已,因而需要通过对不理解的疑问加以思考,达到完全的理解。朱熹这种读书法仍然有局限性。局限在何处呢?局限在他没有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即怀疑书中的论述可能是有疑问的,错误的。因此我们读书需要有第二种“疑”,即怀疑。实际上,古人的书,今人的书,外国人的书,都有可能有错误之处,我们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读,发现它的失误,进一步改正它的失误。例如古人的书中,记录孔夫子的话的《论语》,被称为圣贤书,是经典,是不刊之论,似乎是不可怀疑的,但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孔夫子的话的失误和错误何止一两处。只要我们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去读,那么孔夫子的话的失误与错误就一大堆。学习他,也怀疑他,这才是我们读书的“法度”,这才算下了工夫(或功夫)。
        在读书的怀疑精神上,我们要学习马克思。马克思阅读了黑格尔书后说:“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些离奇古怪的调子。我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且同样具有严格的形式;我不想再练剑术,而只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下来……”显然,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无所不在的“理念”抱着怀疑的态度,想开辟另一条解释世界之路。(2010-5-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童庆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237-32874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