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文论漫笔:文学与灯
2009-7-6 23:19
阅读:3037
标签:童庆炳
        很多放映过的新电影都因为忙而没有看。前几天,买了一个电影《洗澡》的VCD。看过后觉得不错,我想我们的艺术创作按这个路子走下去,将有无限前途。一群“老爷们”演出了一个充满哲学内涵的戏,虽然这里没有漂亮的美女,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却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中,令人领悟在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生的意义。前些年涌现了一些先锋小说,但多数不易看懂,似乎只有晦涩的莫名其妙的故事,才是现代主义杰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现代主义的杰作应该是在平淡中寓含无穷的新意和深义。它应该像一盏灯,能照亮人生的路。《洗澡》的新意和深义在于它通过一个看起来毫无色彩的故事,揭示了一种人的特性和生存方式。二明是个傻子,可他在父亲的洗澡店里,一切都很正常,而且还能帮助着做许多事情,生活得也很愉快,因为他通过父亲的耳濡目染,认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洗澡,洗澡不但是一种日常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而澡堂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傻子可以在这里变成“正常”,如果他若离开这个地方,譬如被送到精神病院,反倒不能适应,而要发病。当然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变得自由。老人可以在这里变成孩童,歌唱在淋浴下变得自由,丧失性功能的人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恢复……总之,澡堂是人的自由家园。大明和二明的父亲尽管摆脱了贫穷,但仍然情愿在这里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在他的感觉中,他给客人搓澡也是神圣的。这是他的讲坛,他的实验室,他的网络站,他灵魂的住所,他的娱乐场,他的自由,他的理想,他的人生目标。在他的客人的感觉中,他的搓澡的劳动也不是下贱的,而是崇高的、伟大的,值得赞赏的。这里根本没有“下贱”这个词。《洗澡》在有点荒诞的故事中揭示出某种人的生活的真理。可以引起我们很多哲理性的思考。《洗澡》的作者可能没有有意识去创作什么现代主义的作品,但他们的确创作出最好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文学是“摹仿”理论统治了西方二千年。这种“摹仿”说只是把文学看成是现实的附着物,没有精神品位的“镜子”。直到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出现,认为文学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才冲破了“摹仿”说。文学应该是灯,它应该照亮全部人生的灯,在这灯里有着人们存在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西方人在19世纪以前把文学看成是“摹仿”是“镜子”,只是把文学当成一种知识而已。到了浪漫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他们才不再把文学单纯看成知识,认为文学中应该有启发人哲理,有对人生意义的揭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萨特在《为什么写作?》一文中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艺术品是价值,因为它是召唤”,“每一个词都是一条超越的路”。另一位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说:“人们不在讲故事了,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宇宙。伟大的小说家是一些哲学家。”我们的古人从不把文学看成是“摹仿”。他们说“诗言志”“诗缘情”,到了明代有学者提出“摹心”说,但这“志”、“情”、“心”要通“天人合一”之“道”,文学是感悟,是对生活的评说,而不仅仅是知识。他们的看法比西方的“摹仿”不知高明多少,这里有许多我们未能完全理解的东西。看来,文学是那指引人生的路,照耀生命的灯。文学需要超越性。文学在需要审美的感性的同时也需要对哲理的领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童庆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237-2422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