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一篇丑化科学和科学家的文章——评科学网上的宗教宣传

已有 6615 次阅读 2012-10-2 12:48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宗教真理文化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被“精选”的丑化科学、宣传宗教的文章:《牛顿和达尔文在英国皇家园陵的一次世纪对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18498.html

 

这篇文章用了一点心思,把世界上两个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和达尔文用宗教的笔“涂鸦”了一下,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丑剧,把两个科学巨人“捏”成两个政客小人,再把极端宗教徒对科学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硬塞到两个科学家的嘴中,让他们在上帝的面前互相攻击、自我忏悔。不知道作者是不懂科学还是故意歪曲科学,从而“宗教化”和“政治化”科学?是不懂“达尔文演化论”还是刻意要把达尔文描绘成希特勒和侵略者?

 

达尔文在他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中讲的“evolution” 不是“进化”而是“演化”(以前被误翻译为“进化”)。达尔文“演化论”的根本精神不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而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It is not the strongest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s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 Charles Darwin”。)很多人不读原文,或没读懂原文。有些翻译存在原则性错误。这两个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优、劣”,后者是不同适者;前者有歧视,而后者是平等;前者是政治,后者是科学;前者是宣扬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后者的精神是各就其位、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而不是谁淘汰谁。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是科学、是真理,对世界上万千物种一视同仁,没有优劣,是没有歧视的。科学不是政治,而宗教才经常是一种政治,是一种势力,才是有歧视的。一些宗教势力从科学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断对科学进行打压。极端宗教势力一天都没有忘记惩罚科学家。当年哥白尼为了他的“日心说”被宗教长期歧视和迫害,而捍卫和宣传“日心说”的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则被宗教裁判拘捕下狱,惨遭酷刑,监禁达8年之久,最后竟被教会活活烧死!

 

极端宗教势力最痛恨的就是达尔文,因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推翻了“上帝造世”说,让他们失去了“精神支柱”。所以,一些片面、极端的宗教势力无时无刻不在想诋毁、歪曲和攻击达尔文。但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科学、是真理,科学真理才是“普适众生”的,为全人类服务的,因此也是不可战胜的。

 

今天的科学早已深入人心、惠普大众,也得到众多没有偏见的、包容的宗教和宗教人士的尊重。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应用也给人类带来了长寿和健康,让人类的吃穿住行更好、更方便。就连宗教人士也吃着科学的饭、穿着科学的衣、住着科学的房、开着科学的车、用着科学的电脑和电话,生了病也要求助于科学的医生和医药。就是少数反科学的极端宗教徒也要借助于科学的网络来传播和宣传他的片面和极端的观点。

 

这篇文章戴着科学的帽子,貌似公允,用偏执宗教的语言把希特勒的优生哲学强加给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是不懂科学、不懂达尔文“演化论”?还是不喜欢科学、讨厌科学、故意歪曲科学?没想到在21世纪科学文明社会的今天,在科学网上还能看到中世纪的宗教宣传,看到中世纪宗教对科学的批判。遗憾的是有些“科学家”和教授居然也支持这种歪曲,认为它有“道理”。可见我们中国和中国人的科学教育还有多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科学文化环境还需要科学家们做出多少的努力。

 

科学自被人类认识以来就不断受到宗教和旧习惯势力的打压。科学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科学和宗教等旧习惯势力的斗争史。然而科学是真理,科学是客观世界万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道的、也是大度的。科学对宗教和伦理道德是尊重的。她将以她人道的精神和理智的力量说服和影响宗教和伦理,为全人类造福。

 

后记:

我把评论中比较典型的观点和我的回答放在下面,一起讨论。

[10]段庆伟  2012-10-3 08:18

我现在认为,科学和宗教不矛盾,而且科学隶属于宗教,如果把宗教比喻为无穷,那么科学只是这无穷中的一个点。这里边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并要感叹人类的渺小。如今如此迷信科学,也正是我大中华无法出人头地,处处受制美日的真正原因。放弃自己的文化者,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博主回复(2012-10-3 08:44):科学和有些宗教是不矛盾,但你正好把科学和宗教的关系本末倒置,摆反了。宗教有多种,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谈宗教要具体宗教具体分析。基督教、佛教和科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逻辑差不多,都是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讲道理。科学和宗教的根本区别是:科学真理需要证明,因此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而宗教“真理”是不需要证明的,创建者说了算,因此到今天基本不变。

如果中华民族不讲科学、不讲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国人到今天就会象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土著居民一样,被日本人管理和被全世界的观光客“展览和欣赏”。当然,那也是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可是,你愿意吗? 中华民族愿意吗?
 
[11]fansg  2012-10-3 08:25
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科学如何沦为政治的婢女(省略,详见下面的评论)
 
博主回复(2012-10-3 08:59):科学是真理,是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这点首先要清楚和肯定。就像不能批判客观世界一样,我们不能批判科学真理。我们不能把科学和科学发明、科学创造、科学应用混为一谈。

科学可以被任何一个人和团体应用和利用,其中也包括被宗教应用和利用。

我们评价一个“科学应用”如三峡工程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时候,我们是根据哪个“理”?是根据科学的“理”、政治的“理”、还是某个宗教的“理”?我们要批判的是政治的不科学和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不科学,而不是批判科学本身。
 
[16]吴浩宇  2012-10-3 09:54
(省略)人不能没有信仰。
 
博主回复(2012-10-3 10:13):你说的很对,人是需要有信仰,每个人也都是有信仰的。只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他/她的信仰。只要有意识和思维,就有信仰,就有生活的目的。但一个文明理智的人需要的是自然、真实、全面、人道的信仰,而不是片面、极端、虚伪的、和只为少部分人服务的信仰。

我也是有信仰的。我的信仰就是科学。科学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人对自然的不断完善的、全面客观的了解、理解和认识,是自然、真实、全面、人道、为全人类服务的信仰。有哪一个信仰能比科学信仰更接近真理和完美呢?你可以去了解、思考和比较一下科学和不同的信仰和宗教。等你想过了,了解过了,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选择科学作为你的信仰。 很多人反科学,实际上是不了解科学,不明白科学,对科学是机械和片面的理解。
 

博友张维说:“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是同义词吧?俞强老师你语文没学好。

博主答:很好。你说的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对这两个词的区别和意义不清楚。我得慢慢地和你说道说道。不过你要避免先入为主;我也要承认,我中文水平有限,表达能力有限,科学水平也有限。但诚恳的讨论会让我们都学习和进步。只要你说的有道理,我一定坚决改正。真理只会越论越明。就像你前面说的:我对科学有信心。

 

首先“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它不仅仅是语文词,而且还是科学词和哲学词。两个词里有着深刻的含意的不同和世界观的不同。我们先说“优”和“适”。

 

你先想想“优”是谁定的?“适”是谁定的?

“优”是人定义的。是人把物种分为“优”和“劣”。这里的“优”就是人的意识第一、精神第一。精神和意识决定物质的好与坏。人的意识或上帝说“优”就是“优”。这就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而“适”是自然定的。“适”不是你我说了算,也不是上帝说了算,而是“自然”说了算,是客观的、物质的“自然”说了算。这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这就是两个词在科学和哲学上的区别,也就是在世界观上的本质区别。这个世界观的区别也就反映在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上的区别:弱肉强食还是和谐共处。

 

“优胜劣汰”的世界观让人们去互相竞争和斗争,弱肉强食、你争我夺、你死我活。因此也是所有社会问题和战争的根源。

 

“适者生存”的世界观倡导社会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工作岗位,鼓励不同的人去寻找合适自己的生态环境、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人人都去争“优”、都去“成龙成凤”。人和工作岗位只有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对社会做出共同的努力和贡献,也应得到平等的回馈和回报。“适者生存”的社会才是自然、和谐的社会,才是达尔文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的意义和精神所在。

 

不知道现在我有没有把这个区别讲清楚?

 

最后希望那篇文章的作者把我的文章读一下、想一想,同时再去不带偏见的、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达尔文的原著,理解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他下一篇文章中改正他对科学和科学巨人达尔文的片面观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618556.html

上一篇:这么好的文章,怎么没有被精选?!
下一篇:一篇被读者“精选”,但没有被科学网编辑部“精选”的文章
收藏 IP: 58.33.12.*| 热度|

39 李学宽 刘旭霞 曹聪 叶威源 戴德昌 余昕 饶海 汪晓军 陈小斌 陈儒军 贾伟 孟津 邸利会 柏舟 段庆伟 张相军 宁利中 杨海涛 张乐 刘锋 何士刚 霍艾伦 李毅伟 程代展 吴云鹏 邹伟斌 肖海 张焱 刘波 袁方 任胜利 栗磊 易会广 刘振华 zxk730 Sweeper hangzhou fansg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