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奥运比的是什么?——读Nature“奥评”引发的思考

已有 3212 次阅读 2012-8-4 11:03 |个人分类:文化生物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ature, 奥运, 叶诗文, 禁药

中国游泳运动员叶诗文的优秀成绩因为出乎外国人的“意外”,引发了媒体大众大量的评论和争论。在道德、精神、种族和政治歧视的争论基本平息之后,Nature,一个国际权威科学杂志上的评论不仅激起了新一轮的政治讨论,同时也引发了一场科学的讨论和思考。

 

如果Nature的文章不是针对某一个运动员,而是就运动员服用药物本身进行讨论,那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建立运动员成绩档案的建议也不妨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强运动员的禁药监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研究和比较运动员成长的方法。这个数据统计出来也能揭示一些有科学价值的关于人和体育运动的规律。但Nature针对叶诗文说事,就把自己放进了“八卦”的行列,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发议论,背离了Nature作为一个科学杂志的严肃性、科学性。

 

但讨论和争论是一个好事,虽然有时候会弄得大家愤怒和心情不愉快。但问题总是越争越明,我们从讨论和争论中也会思考,也会学习到很多东西。好像没有必要把一个记者的文章上升到事关民族尊严的高度。

 

对这些争论进一步思考,就引发出一个问题:奥运比赛比的是什么?

我们总结归纳一下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奥运比赛是比两个东西:一个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另一个是竞赛技巧。

而在大众的心目中,精神远重于技巧。一个理想的金牌是精神和技巧结合的金牌,但一个没有金牌的精神远远重于一个没有精神的金牌。

 

精神与技巧,这是我们在比赛场上能看的到的东西。

然而我们在比赛场上没有看到的是场外的另一种较量:那就是科学训练的较量。

其中最不为人知的是运动员饮食的较量,营养科学的较量。

一个人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个奥运冠军,要经过方方面面的科学训练。这些科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项就是饮食和营养。体育学科里的一个重要学科就是“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的目标就是增强人体各器官的运动能力。

 

肌肉是机体器官运动的动力源泉。运动员的体质的基本是肌肉,运动的表现是肌肉活力的体现,没有肌肉细胞就没有运动,没有肌肉就没有运动员。肌肉又是雄性动物的特征,肌肉的生长是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生长的,肌肉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是受肌细胞生长因子调节的。运动员的培养落实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就是对肌肉细胞的培养和管理,运动员的较量也是肌肉细胞的较量。

 

肌肉细胞的生长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精神的因素,即意志精神指导下的运动和锻炼;另一种则是物质,即肌肉细胞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和生长激素。因此,运动员的培养是意志培养和物质培养的结合。我们希望在奥运会上看到的是意志的竞赛,而不是物质的竞赛。然而科学研究更多关注的和能够关注的是物质的因素。

 

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的是运动员意志的较量,看不到的是每个国家在科学上的较量。这个科学的较量一方面体现在运动员的技巧训练上,另一方面就体现在营养训练上,也就是“吃”上。现在奥运限制的只是“吃”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即几个禁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尽可以研究出各种增加肌肉细胞数目和增强肌肉细胞功能的方法和食品,这些食品冠上“激素、类激素或间接激素”的名字,就会被列入奥委会的“禁药”。科学家发明一个“肌肉增强剂”,奥委会就会禁一个,这个“科学发明”和“禁”的较量将成为科学家和奥委会的较量、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

 

如果奥运只是比意志,比精神,那就不要技巧训练和饮食培养。

说的本质一点,运动技巧、运动器械、运动饮食都是运动意志之外的“投机取巧”。

如果可以比技巧训练,那为什么不可以比饮食训练?不可以比科学发明?不可以比“肌肉增强剂”的发明和创造?如何界定“食”和“药”?中国人有很多吃的学问,是不是也可以纳入竞赛的一部分?

 

对于运动技巧的发明和器械的改进,奥运都是鼓励的,而对饮食的科学,是不是也应该鼓励?如何鼓励?

 

科学,给奥运出了一个难题:技巧多了,精神还剩多少?

也许像伦敦奥运开幕式向世界展示的一样: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6037-598914.html

上一篇:规则对人性善、恶的选择——伦敦奥运会羽毛球赛“比输”的启示
下一篇:金牌,你代表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吗?
收藏 IP: 61.171.93.*| 热度|

5 曹聪 吕喆 zhanghuatian huangshan moonoo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