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夷尺17.6 cm:陶豆的公称尺寸用口内径
2025-11-4 21:25
阅读:1242

公称尺寸就是用来标识或区分系列产品的形体参数,如管道用内径,螺母用其内螺纹的外径。日常生活也常说公称尺寸,如床的宽度,办公桌的长度,等等。五千年前后东夷的陶器有尺寸设计,而陶豆的公称尺寸该是口内径,只是考古报告中没有相应的数据。

1    博文“山西史前曾使用尺长18.5 cm和19.7 cm” 即华尺和商尺,是2021年4月17日贴出的;其后阅读海岱地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考古资料,贴出博文十篇,说大汶口文化使用夷尺17.6 cm,龙山文化使用夏尺15.8 cm,其间在今黄河南岸有适用商尺19.7 cm的器物。

山东大汶口文化曾使用尺长17.6 cm 2021-4-25

邳州大汶口文化适用夷尺17.6 cm 2021-4-30

史前毁墓的解读 2021-5-2

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曾用夷尺和夏尺 2021-5-6

五千多年前泰安大汶口使用夷尺17.6 cm 2021-5-9

五千年前的陶器和五十年前的文章 2021-5-12

山东地域史前尺度研究之小结 2021-5-17

回望来路:确定夷尺17.6 cm 2021-5-20

史前陶器真是有尺度呢  2021-5-25

东夷五千年前就能修锔陶器啦 2021-5-27

2   首篇博文给出山东滕州西公桥[1] 两件陶豆 (器物编号和图F序N)测算图,复制如下。豆(H138②:33, F14N4),口径17.6 cm一尺,高14 cm八寸欠0.8 mm (下右),参照右侧视图,内径似为八寸,豆盘内深三寸

T2B.jpg

 豆(M10:4, F19N8) 口径17.6 cm一尺,高13.2 cm七寸半整 ;豆盘内深是准确的三寸。左侧口沿剖面稍有欠缺,口内径似应为九寸。

那时在A4 页面调整线条图比例(以高度为基准),再添加尺寸线、标注数字,图上1 cm相当于 一寸,颇为辛苦呢。后来在线条图上叠加网格线,则容易得多。

豆(M21:7,F21N2) 线条图准确,口径22 cm一尺二寸半、高22.8 cm一尺三寸欠0.8 mm,图上口内径一尺二寸(方唇)豆盘高三寸,柄内空高一尺、顶外径四寸,足高一寸,足底径九寸,等等。其他器物不再细说。 

RT5.jpg

 [1] 何德亮, 高明奎, 兰玉富. 山东滕州市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2000(10):29-45

[2] 林留根, 胡颖芳, 原丰, 朱晓汀. 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东南文化, 2013(4):21-41

第二篇博文测算了江苏邳州的梁王城墓穴、葬器以及陶器[2]的尺寸,其中陶豆贴出六件。 豆(M120:4, F18N4)应该特别介绍,口径15.0、足径10.6、高12.3 cm,与八寸半、六寸和七寸的偏差皆小于0.4 mm。考虑数据精度,最大偏差0.9 mm 半分

RT1.jpg

 图上口内径八寸偏差 1 mm 之内,底径和通高也是整寸偏差半分之内,没有尺寸设计而巧合的几率只有1/1000。豆柄高五寸(88.0 mm)、顶径三寸(52.8 mm)准确 原始线条图的绘制精度是 mm,而右侧网格图足以确认笔者四年半前的测算可信。

上述四件陶豆多个部位为整寸,且不说两件外径一尺整、两件柄高一尺和五寸;倘若不是有意设计,巧合几率小于1/1000,而简报[1,2] 总计介绍陶豆18件。其他陶豆也有尺寸设计,下面再说简报[2]三件。

  

3    器物的通高和口外径若不是控制部位,则尺寸可能不整。邳州梁王城M110 出土陶豆七件,简报[2] 介绍三件,四年半前的博文只说了高度规整的两件,复制如下;另一件足径13.2 cm 七寸半而口径和高度皆尺寸不整,没有贴出测算图,现在补充给出。线条图上叠加网格:豆盘高三寸半,口内径一尺二寸是准确的,折壁处内径八寸、距口二寸,等。

R6.jpg

豆(M110:3, F12N2) 口径21.8、足径15.2、高19.2 cm,一尺二寸半欠2.0mm、八寸半过2.4 mm、一尺一寸欠1.6 mm;豆(M110:9, F12N3) 口径19.0、足径14.6、高16.cm,一尺一寸欠3.6 mm、八寸半欠3.6 mm、九寸过1.6 mm。线条图纵横比例协调,口内径一尺一寸和一尺都是准确。这是四年半前博文的图片。

RT3.jpg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双层陶豆(M47:10,F54N1)高10.3 cm (5.85 寸),口径17.4 cm 一尺欠2.0 mm;线条图纵横比例协调,只是视图和剖面稍有差异豆盘内深三寸、高三寸半、圈足高二寸半;粘合有偏差而偏离六寸。左侧剖面图或有欠缺,参照照片判断,口内径应该是九寸(15.84 cm ),实际测量可得到制作误差——数据似可精确到0.5 mm。

RT7.jpg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74 

  

4    器物自有尺度。倘若制作时使用了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即部分特征长度的公因子就是寸长。

东夷陶豆 “恰当的部位” 该是口内径,只有部分精美器物口外径方能规整。如大汶口细柄陶豆(M25:30,F53N9) 高15.7 cm 九寸欠1.4 mm,口径17.5 cm 一尺欠1.0 mm;线条图纵横比例协调,盘口内径九寸,盘深二寸半、高三寸,豆柄高六寸、最小直径二寸半。

RT8.jpg

     

附录: 海岱地域与黄河泛区

博文“史前毁墓的解读 2021-5-2”说,济南焦家遗址棺椁俱全的大型墓葬20多座,南区墓葬保存完好,而北区五座大墓全部被毁——墓室二层台上器物保存完好而人骨被扰动。基于简报[3]介绍的器物和碳14测年,南区M57、M55 (BC2821-BC2632)和北区M17(BC2631~BC2474 ) 分别适用夷尺17.6 cm和商尺19.7 cm。 笔者的认识是,济南地域距今4600 年前使用夷尺17.6 cm,距今4500 年左右使用商尺19.7 cm;其后龙山文化使用夏尺15.8 cm。

[3] 王芬, 宋艳波. 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2016~2017年大型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 2019,(12):20-48 

距今八千年前郑州南面的裴李岗、贾湖已经使用尺长15.8~15.9 cm。黄河右岸大片地域使用夏尺15.8 cm,左岸使用商尺19.7 cm——以南方的夏尺为八寸,一定出现较晚。夏商曾在黄河两岸长期共存,而黄河淤积、迁徙频繁。

需要注意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地貌与现在完全不同,海岱可能处于黄河右岸,也可能处于黄河左岸。东夷因着黄河而与南夏和北商有着交流和争斗,最后为南夏所灭。

黄河.jpg

七千年前海岸线从太行山东麓后退而形成华北平原。太行山东坡陡峭,河流溯源侵蚀强烈,早已切穿山体袭夺西侧河流——太行山不是流域分水岭,大量输送泥沙在东侧山前形成众多冲积扇,建成了邢台、邯郸以及安阳等古城。

不仅如此,黄河是世界上输沙最多的河流,以年均16 亿吨的泥沙塑造地理。在过去的一千年,黄河已由天津入渤海湾、由淮安入黄海(短期经运河和长江而入东海)、由利津入莱州湾的滚动;黄河目前维持悬河流路全靠人力:水库和大堤。在公元前1200 年之前的一千年,黄河更是自由而任性,迅捷而频繁地变换流路更早呢?先人众多遗迹都在黄土之下呢。

范晓. 太行山:高原向平原的转折很壮丽. 中国国家地理, 2011(5) :60

RT4.jpg

黄河去复来,开封城摞城[J].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 (8): 36-47

Scan0032.jpg

Scan0033.jpg

Scan0034.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50878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