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盘龙城遗址绝非商朝属地
2025-5-6 19:49
阅读:689

尺度具有政权属性,安阳殷墟使用商尺19.7 cm,而武汉盘龙城与偃师二里头皆使用夏尺15.8 cm。 今天看到盘龙城 青铜器典藏 的3D 图像,觉得3500 年前盘龙城的先人范铸青铜尺寸偏差1 mm,真是不简单呢。口径12.6 cm 八寸欠0.4 mm,通高16.8 cm 看似不整,实为腹深七寸、圈足深为其半(三寸半),合为一尺零半寸16.59 mm,而底厚2.1 mm(数据精度不明,需要实际测量才能判断)。

L1.jpg

商夏曾长期共存于黄河左右。商汤立国时,夏朝从二里头南撤至盘龙城,仍保有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武丁南征后,夏朝沿汉水西撤至三星堆。夏尺在湖南、浙江、江苏等地使用至商周鼎革,而商尺从未达到长江右岸。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同年在长沙遭炸弹而破损为二十余块,解放后经张欣如先生焊接修复;边长52.4、高58.3 cm,重34.5 cm;亦说高58.6 cm 而34.6 kg。以夏尺15.8 cm 计,边长三尺三寸2.6 mm,高三尺七寸1.6 mm(或欠1.4 mm)

目前学界对夏朝认识或许有误,此前在博文中曾说过

L2.jpg

注3:长江日报,2019/12/3123记者秦孟婷对考古学家张昌平的专访。张先生说“在我们看来,盘龙城的最高首领、能工巧匠,就是直接从中原派驻过来的,这种派驻就是不断的、一代代从中原过来的。最高首领应该是‘空降’来的”。笔者觉得,在交通不便的远古,中原商朝内部纷争不断,似难以有如此的控制能力。

注4: 北京大学刘绪教授:“要强调的是,目前二里岗时期的大墓基本都发现在盘龙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目前皆未发现能与盘龙城相比的大墓。此外,二里岗时期的诸多铜器仅见于盘龙城地区。当然,可以推测郑州商城应该也会有更多的铜器发现,但是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学证据的支持。”(刘绪. 商王朝的南土. 江汉考古, 2021,(4):13-16)

附录:适用商尺19.7 cm 的商代器物

故宫博物院藏商代后期亚(xu)方尊重21.5 kg,或出土于山东地域,高45.4 cm二尺三寸过0.9 mm,口径33.6*33.4 cm即一尺七寸(33.49 cm),仅偏差1 mm。如此范铸精度表明古代冶师已经对青铜成形冷缩预作修正。有网文介绍,方尊足径纵横皆22 cm、腹深33.6 cm,即足内径一尺整,而腹深一尺七寸过1.1 mm,与口径相同  TTT1.jpg

安徽博物馆藏 兽面纹铜尊1957年出土于淮河北岸的阜南县,高47二尺四寸2.8 mm,口径39.3 二尺欠 1 mm。图上测算:颈径一尺二寸、肩径一尺九寸足底径一尺二寸;底圈高四寸,尊体实高二尺而口颈高七寸 TTT2.jpg

安徽博物馆藏兽面纹铜斝1965年出土于江淮间肥西县,口径25.7 一尺三寸0.9 mm,通高55.4 二尺八寸2.4 mm伞形双柱应是先铸,斝身纵向重叠。图上测算:斝身、足以及伞柱高一尺整斝底外径一尺整。又,竖直方向可能出现视错觉。 

以上三件器物的尺寸说明商代曾使用尺长19.7 cm。过去的一年半时间,笔者测算的器物数以千计,觉得“器物精美则尺寸严谨”,判断适用尺长就是小学算术呢。

上面博文(2022022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6374.htm l暂不能打开  

以下为博文     武汉盘龙城宫殿以夏尺15.8 cm 建设(20230726)

1  盘龙城出土文物适用夏尺15.8 cm 完全没有疑问。以下七件铜器出自城外李家嘴墓葬,图片和数据从湖北省博物馆和盘龙城博物馆复制,14口径或通高数据12个与整寸偏差1 mm铜簋通高26 cm 为16.5 欠0.7 mm,铜斝口径21.2 厘米不整,但后者依文[1]俯视线条图或为22.1 cm 之误14寸欠0.2 mm。此外,最后一件铜斝口径14.2 厘米九寸欠0.2 mm,而通高25.4 cm 一尺六寸过1.2 mm馆藏介绍通高和口径写反。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 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1. 

PLC 2.jpg

PLC 1.jpg

引用文献数据需要谨慎。李家嘴M2:36锥足鼎,器身有补钉6处,器表有烟熏痕;口径31.6、通高55厘米,即口径二尺整、通高三尺五寸欠3 mm。需要说明的是,以通高为基准调整文[1]线条图,发现口径二尺整为内径而不是通常所说外径;口外径二尺五寸。铜钺结构简单,可具体解读尺寸设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5991.html 

6937C54D-F4D1-49B7-92D7-19A0A52DFC18.jpeg

2  杨鸿勋先生复原了盘龙城一号和二号宫殿(上图以及文末附图),杜金鹏先生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行如我不敢发表意见,下面只是说明先人建筑宫殿时使用尺长15.8 cm。从文[3,4] 截取测绘图和相关数据如下。

[2]  杨鸿勋. 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文物, 1976,(2):16-25

[3]  杨鸿勋盘龙城商方国宫殿建筑复原研究文集[5]180-200 

[4]  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文集[5]211-236 

[5]  郑远华主编武汉之根盘龙城文集武汉出版社, 2005 

PLC 4.jpg

2.1  先说二号宫殿。台基在原高地平整而成,长29.95、宽12.70 米,数据只是精确到 5 cm。以夏尺15.8 cm 计算,长190尺7 cm、宽80尺6 cm,即偏差0.38 尺。倘若是随意制作,则长度整10尺而偏差0.5 尺之内的概率是1/10,两个方向皆如此只有1/00——巧合不容易的。判断台基长宽的设计值为190尺和80尺,而当年建筑偏差和现代测量误差合计为6、7 cm

柱中心相距东西27.25南北10.80 米,尺寸不整;不过,古人或许并不以柱中心距为控制尺寸。“从柱洞判断,柱直径约为0.40,但底径减小,说明柱底断面不是用锯而是用斧斤截断的”,若柱径45 cm 则柱内侧相距26.8010.35 米,即170 欠6 cm 65过8 cm偏差对称而不能分析尺长15.8 cm 的精度——尺长变动0.5 mm,则100 尺可达5 cm。

柱间距2.25~2.85 米,14尺过3.8 cm18尺过0.6 cm。数据精确到5 cm,如此偏差不必在意当年和现代的测量都有偏差,但古人建设宫殿有准确的尺寸设计总是可信 

2.2  一号宫殿的揭露信息较多。以墙中线计算,四室通面阔33.30 米即210.76 ,中间二室各9.41 米即59.56,进深6.4 米即40.51都是整十尺稍有偏差。可以判断古人的设计是中间大室阔60 尺而两侧小阔45 尺,进深40尺。

基于柱洞深度台基损失高度约0.7 ,因而现长39.80、宽12.30 米即251.90 尺和77.85 尺已不是原始尺寸。猜测台基设计值为长25039.50 米和宽7511.85

前后檐柱中心相距(进深)11.00米,即70尺欠6 cm东西檐柱中心相距(面阔)38.20米即24028 cm。设计思路不明,不能如二号宫殿那样以柱内侧相距取整。

柱间距都是整尺,偏差与数据精度5 cm 相当,如前檐1.60~2.40米即10尺过2 cm15尺过3 cm,西檐2.80~2.90米即18(284.4 cm),最大间距3.50 米即22尺欠2.4 cm立柱间距的尺寸设计或许与上部结构以及门窗有关。

PLC 4.jpg

3  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可以理解古人的设计思路,发现制作偏差。

D866F589-2F42-448A-893E-0D851F6410B6.jpe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468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