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2025年3月6日的“清华新闻”,首尾两段如下,相关内容截图插在文中。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117352.htm
“假简横行的市场”,出语有趣;可清华简之真伪呢?无字残片的测年BP2255±30即BC305±30 未经树轮校正,就声称清华简通过科学检测且与专家对简文的判断相符,纯属自欺欺人——材料和医药的研究或者岩土工程的施工能够如此抽样检测么?
“成舸. 为先秦古简科学算命. 新知客, 2009(8):51-55”的主题是清华简真伪判断,以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珍藏的“耶稣裹尸布”为背景。
成舸先生倘若想减轻读者的疑虑,似乎并没有成功。吴小红女士固然强调了测年数据只是送检样本的结果,并非自己取样;虽然说了“(2008年12月23日)提交的检测报告里,给出了两个校正数据”,但文中并没有明确记述“(2009年4月)清华大学公布的公元前305±30只是测年结果而未经校正”。后者或许,当然只是或许,才是吴小红女士要说的重要内容。
无字残片测年BC305±30校正后的日历年代在BC400~BC200 之间:BC370±30的几率35.1%,BC260±60的几率60.3%。不过,李学勤先生、黄德宽先生、刘国忠先生都曾说,“无字残片碳14测年经树轮校正为BC305±30即战国中晚期,与专家对简文的判断相符”,想是疏忽而非有意提供不准确的数据。
无字残片测年在BC335~275 之间,并不能证明有字竹简在战国中晚期。文史专家或许不能理解我等外行以为的“常识”,可也不能忘了小学算术啊。
所说《算表》主体是九九乘法表,再十倍、百倍的扩展,增加1/2 是其特色。清华大学总该知道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和阿基美德的圆锥曲线,怎能为一个乘法表格到国外申请吉尼斯记录呢?又怎能称之为“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能做加减法吗?
不说除法、乘方、开方,如此《算表》如何“快速计算”495½ 以内的乘法呢?“刘国忠. 走近清华简(增补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说,“此表操作便捷,携带方便,实用性强,是当时实用的运算工具”,相关介绍如下。
81 X 72 = (80+1) X (70+2),查表后加法计算 5600+160+70+2=5832。127拆成90+30+7,259½ 拆成90+80+60+20+9+½,再分别查出3 X 6 总计18个乘积,相加……;“乘积最大数当为495½ X 495½”而将表格中361个数全部加起来。
楚人记不住乘法口诀?就算记不住,还需要再查十倍和百倍的乘法表吗?不用算筹如何“快速计算”18个乃至361个数的相加?乘法转换为加法,楚人真能如此计算?直接用算筹计算乘法不好?秦始皇祖母的墓中出土有算筹。
刘国忠先生所做 259½ 拆分(加减法)也错了——少算了9。疏忽总是有的,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呢?贴出下面博文时曾致信出版社转告作者,可惜九个月之后的清华大学新闻仍见到如此“胡说”。真是可惜,清华大学啊!
清华大学有到国外宣传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有字竹简空白处取样送到邻近的北京大学测年以判断清华简真伪也好啊。国家标准的大植物遗存取样量仅20~50 毫克,而断代工程对有字卜骨测年107份!
最后要说的是,文化自信不是宣传,更不是如刘国忠先生那样加减法都做错了的“胡说”。
注:拙稿 清华简或伪之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3284.html ,足以推翻“惊世清华简”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117352.htm 所列清华简为真的“证据”。
上述《清华简》简文由李学勤先生负责整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353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