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请山西博物院判断晋公盘的真伪

已有 1060 次阅读 2025-4-9 20:31 |个人分类:晋公盘等|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目前所见晋公盘的形体参数如下表所列,各有三种——40 cm和40.0 cm不同,后者等同于400 mm;通高11.7~12.2 cm竟有5 mm差异。文[5]没有给出口径、通高等基础数据,却有多个附带标尺的CT 图和大量精确到0.01 mm的数据,如圆雕转轴中心所在圆周半径“内圈100.76 mm、中圈134.78 mm”等,设计直径想来是20.0 cm和27.0 cm,偏差小于1.5 mm。

image.png

[1]  吴镇烽晋公盘与晋公盆铭文对读http://fdgwz.org.cn/Web/Show/2297  2014-06-12

[2]  山西省博物院晋公盘馆藏介绍. 2018年冬以特殊的方式购回,专家鉴定后入藏

https://www.shanximuseum.com.cn/sx/collection/detail/id/8202

[3]  蘇榮譽丁忠明周亞晋公盤與子仲姜盤對比研究青铜器与金文, 2022,(2):176-237

[4]  山西省博物院晋公盘研究科学出版社,202211月,第16

[5]  丁忠明,苏荣誉晋公盘的铸造工艺分析文物季刊, 2023,(1):97-110

pan D.jpg

2   器物自有尺度。倘若器物制作使用尺件,则以合适的尺长量测恰当的部位所得规整,即长度数据具有公因子“寸”或“尺”。部分器物古人制作时有尺寸考虑,但肯定有误差;实际值总在设计值附近——或许近于正态分布,少数可以非常精确,出现几率远高于均匀分布。

国家博物馆藏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石磨,盘长63.5 cm,棒长47.8、直径4.8 cm,适用尺长15.9 cm:四尺欠1 mm,三尺过1 mm、三寸过0.3 mm。

屏幕截图 2023-12-22 083127.png

估算尺长15.9 cm之后当然要进行验证。如国家博物馆藏同出石铲长30.3 cm一尺九寸过0.9 mm。舞阳贾湖发掘简报“考古, 2017(12)”和“文物, 1989(1)” 各介绍石磨一套,盘、棒长是整寸偏差1.2 mm 之内。特别介绍的器物总是精美而尺寸严谨。

image.png

八千年前的先人制作石磨已有尺寸设计,而偏差1 mm 就是测量精度。现在的专家呢?科学出版社的《晋公盘研究》盘口外径47 cm 大于两耳外侧相距44.8 cm,当然是疏忽;不过,

image.png

3  晋公盘适用米制尺度,乃是现代仿作。2021年底见到苏荣誉先生清华讲座海报,修改此前博文贴出“子仲姜盘和晋公盘的适用尺长(修改稿)”;得到苏先生一次回复,为此又贴出多篇博文,说明青铜盘的尺寸设计以及晋国使用周尺21.5 cm;但苏先生没有说话。

image.png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703047451541571 2025年4月9日截图,仍可点击打开。还请注意,PPT 的首页将“晋公盘”误写为“晋盘”,也是有趣。

image.png

屏幕截图 2024-05-15 080617.png

JGPAN 2.jpg

有标尺的CT 图,足以判断两耳相距45.0 cm、口外径40.0 cm,左侧口沿或受耳部合范影响而略宽,其余位置与直径40.0 cm的圆周偏差1 mm。文[5]称圆雕转轴中心所在圆周半径“内圈100.76 mm、中圈134.78 mm、外圈162.30 mm”,设计直径20.0、27.0 和33.0 cm,偏差1.5、0.4 和5.4 mm。外圈多个受壁面影响而内缩,源于底部内径小于口内径——设计疏忽。青蛙雕沿直径30.0 cm,耳外宽6.0 cm、耳孔宽2.5 cm。此外,基于 CT图和照片,《晋公盘研究》中“盘口高8.7、人形足高8 厘米”准确,前者设计值想来是 9.0 cm,偏差3 mm 源于铸焊疏忽。不过,通高11.7 cm,即耳顶高于盘口3.0 cm,铸接准确

晋公盘的平面参数不到十个,已有20.0、30.0、40.0 和45.0 cm的规整尺寸,就算有±2.5 mm偏差,倘若没有形体设计,巧合的几率有多大呢?您画十根线量量就能知道。请注意,中心龙纹的界圆直径12.0 cm,盘内三圈圆雕转轴均布于设计直径 20.0、27.0、33.0 cm的圆周,盘口内径38.0 cm,五者构成二重等差级数:直径增加而间距递减 10 mm。 

SU 3.jpg

4  在科学出版社网站看到《晋公盘研究》中多个形体参数有误,重读没有给出通高、口径和耳距的文[5],2024年10月13日贴出博文“晋公盘是现代伪作,一定!肯定!必定!”,致信苏荣誉先生,16日得到回复“谢谢指出错误,人在旅途,难以复核查出原因。查实后自当说明。”当然没有收到苏先生的说明,也没有见到《文物季刊》发表勘误。2025年3月29日再次致信苏荣誉先生,十天已经过去啦,没有得到回复,故而将过去的博文略作整理贴出。请山西省博物院判断晋公盘是否以米尺制作” ,不知可有是、否、尚不能确定”的回复呢? 

曲村-天马的晋侯墓M114 被盗掘(注1)只是个别专家的 “痛心”;而以特殊方式回归的晋公盘,铭文拙劣(注2) 且适用米尺却到处展出,那可是史学界的耻辱啊。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会成为历史。

注1:如第二次发掘报告开篇所说,“ 晋侯墓地1984年就已有线索露出,因故(何故?)一直未能钻探查明。1991年墓地多座晋国大墓连续被盗, 1992年上半年发掘被严重盗掘的1、2号大墓。其后不久,大墓M8又遭盗掘”。第五次和第六次发掘报告的结束语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2-27 181934.png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晋侯墓地 一 ~ 六 次发掘. 

文物, 1993(3), 1994(1), 1994(8), 1994(8), 1995(7), 2001(8)

屏幕截图 2024-02-24 153245.png

第六次报告的开篇语如上,所发掘晋燮侯M114与夫人M113在墓地的东侧中部(被五座汉墓M115~119 打破),东南角是“被盗掘严重的M1和M2”而第一次发掘,而南侧中部M8 (车马坑为最大)有 “数十件青铜器被走私至香港等地”而第二次发掘

屏幕截图 2024-02-24 153142.png

似乎盗墓者对墓葬规制有较好理解。在第六次发掘之前,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墓葬位置与墓主的关系,却没有指出如此显著位置可能存在墓葬。

屏幕截图 2025-04-09 141635.png

燮侯为叔虞之子、武王之孙;继位后国号“唐”为“晋”M114墓室中部偏北被“炸药爆破成洞,口径0.5-0.56、深12.8米,即超过墓底1.8米”山西的简称“晋” 和这件文物有关 - 知乎 (zhihu.com) 介绍鸟尊出土状态(被炸成100多块碎片) 及修复过程——鸟背盖纽为小鸟形,“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如同母子相望”。盖和器皆有铭文。

屏幕截图 2024-02-27 182349.png

国家博物馆从私人收藏购入觉公簋,或许也是现代仿作。因形体数据有误,2022年5月1日向朱凤瀚先生请教。朱先生答应测量,但未见结果。2023年8月28日又致信:

周朝使用尺长21.5 cm。如西周史墙盘通高16.2 cm 七寸半过0.7 mm,口径47.3 cm 二尺二寸,深8.6 cm 四寸;从照片可知口内径二尺一寸、圈足底径一尺六寸;国家博物馆藏龟鱼纹盘(田率. 艺术品,2016,(2):10-29),通高16.2 cm 七寸半过0.7 mm,口径43 cm 二尺,内径一尺七寸(口沿中隔一尺八寸);圈足底径19.5 cm 九寸过1.5 mm,顶径八寸和高三寸。

我见到的龟鱼纹盘似皆适用周尺,学界基于形制和纹饰断为商代或许有误。又及,两千万美元购回的皿方罍也是适用周尺,并非馆藏介绍的商代器物。

曾蒙朱教授2022年5月3日回复“觉公簋数据有待在有机会时请国博保管部的先生们帮助再测一下”,因为没有得到结果暂依从林沄先生的主张“觉公簋或伪,其年代“廿又八祀”不予考虑。

注2:博文“晋公盘铭文的疑问”暂不可见,仅剪贴部分字体,请参见前篇博文的讨论。

MW 4.jpg

MW 5.jpg

MW 6A.jpg

“余、命”的结体变化不必在意,但武协宝邦唐我”等字体变化异常

屏幕截图 2024-05-16 100732.png

剪贴前述晋侯墓地出土器物铭文如下。海外购入的晋公盘(上左)、觉公簋(上中)铭文“晋”,也与宋代出土的晋姜鼎所见(上右)不同。后者不伪,因为径尺有七寸四分、高尺有二寸半、深七寸六分,将宋尺30.8 cm 转换为周尺21.5 cm,则径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深一尺一寸规整,所欠1.6、2.0、2.4 mm与数据精度相当。

image.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81326.html

上一篇:事实与诠释:周人有意金文“避复”吗?(20241125)
下一篇:器物自有尺度:尺八锅都不知道? (20240107)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5 高宏 雒运强 王涛 孙南屏 杨正瓴 刘进平 张晓良 郭战胜 钟炳 杨学祥 孙颉 郑永军 史晓雷 崔锦华 钱大鹏 朱爱军 张珑 逄焕东 朱晓刚 史永文 代恒伟 范振英 马鸣 宁利中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