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 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飽水竹簡,一起入藏的還有四塊黑底紅黄彩繪龍紋圖案的木胎飽水漆笥板,此圖案甚爲鮮見”,其碳14测年结果BC624±30未经树轮曲线校正,实际日历年代晚于BC760 年的可能性极低,难以佐证清华简抄写于战国中晚期。
趙桂芳, 賈連翔. 清華大學入藏戰國彩繪漆笥的保護. 出土文献, 2011(0):280-288
四块木板的榫卯不能完全配合,可能来自两件器物;尽管漆笥木板彩绘“圖案甚爲鮮見”,形体参数符合周尺21.5 cm,器物为真没有疑问,且不说还有碳14 测年BC624±30。如挡板长53.8 cm 二尺五寸过0.5 mm,宽9.7 cm四寸半过0.3 mm,厚1.2 cm 半寸过1.3 mm;底板已残损,长53.7 cm 二尺五寸,最宽20.5 cm 九寸半,厚1.1 cm 半寸,偏差皆小于 0.5 mm,倘若没有使用尺件,三个数据皆为精确的半寸,巧合几率小于千分之一。侧板与底板有搭接而内深四寸。不过,趙女士说“彩绘饱水漆笥板由于经历了两千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在地下水位……”,或许是疏忽,因为木材的年代与器物的制作及入墓的年代有所不同,想来忘了专家所说“清华简抄写年代为战国中晚期”。
此前已说明,专家所说“清华简为BC305±30”只是无字残片的测年数据,白开水先生知网所贴树轮校正年代BC370±30几率35.1%、BC260±60的几率60.3%,似为圆整数据但大致可信。故而实际年代范围BC400 ~ BC200,其中BC305±30 几率约15%。有字竹简的年代不明。
漆笥BC624±30即BP2574±30 同样不是经树轮曲线校正的日历年代——超过200年的日历年代有相同的 碳十四测年 。
粗略地说, 氮14遭遇宇宙射线的中子转为具有放射性的碳14,氧化后进入全球碳循环。动植物死亡后停止与生物圈的碳交换,其碳14含量因放射性衰变而以指数规律减少。测量样本内碳14含量,可计算其距今BP(1950)的年代。不过,太阳黑子活动、地球火山爆发等会影响大气中碳14浓度;为此对全球多种古树依年轮采样大量测年,制作树轮校正曲线。
木板的碳14 测年BC624±30即BP2574±30,低于BP2574–45 的几率只有6.7%,相应的日历年代晚于BP2710 即BC760 ;即使低达BP2574–60,也仅达到日历年代BP2625 即BC675的测年中值,出现几率极低。故而漆笥的测年样本的形成早于BC760 的可能性很大。倘若测年精度提高到均方差25 年就好了。若在底板多处取样测年则可做出更准确判断。此外,白开水先生认为漆笥被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只是样本偏老;测年结果是否受到污染的影响,当然需要北京大学实验室确认。
漆笥板为枫杨木,生长较快,可达胸径1米、高30 米;制作器物的树木不会过于古老,取材也未必就是芯部,故而漆笥制作早于BC560 的可能性很大,早于BC660 也是可能,即比专家所说“清华简抄写年代”要早250年乃至350年以上。
就算这样的漆笥内藏清华简而入墓,能否保护《筮法》等竹简如此完整而于两千三百年后出土吗?请注意,盗墓者并不能如考古发掘那样揭开全部覆土,只是以较小的竖洞入墓,而现在所见残损的4块木板,并非全器。作为对比,2020年元旦疫情防控之前,考古发掘的书籍竹简如此数量、如此完整,真是罕见啊。
李学勤先生发表“初识清华简. 光明日报,2008.12.01”时,无字残简和书笥木片尚未测年。笔者未能检索到“一小段竹简”的文字介绍。“刘国忠. 走近清华简(增补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也未提及相关内容。倘若博友见到该书笥木板的彩色照片,还请告知。谢谢啦。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870/74466.htm
学识和学风:《清华简》辨伪之终结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68009.html
想来李学勤先生知道漆笥样本的日历年代早于BC760,与清华简抄写年代战国中晚期不能协调,也就不再讨论“书笥与竹简的相关性”。此外,李先生“文物,2009,No.6, P70” 所说,“经树轮校正的结果是公元前305±30年,与上述古文字学的推定吻合”有误——BC305±30只是未经树轮曲线校正的测年值,实际日历年代在BC400 ~ BC200,其中BC305±30 几率约15%。有字竹简如《系年》等年代不明,或伪的疑点不少。
最后要说的是,清华大学购藏“戰國彩繪漆笥”的残板为真,可惜只见精心保护而未见仔细研究——圖案甚爲鮮見呢。
趙桂芳, 賈連翔. 清華大學入藏戰國彩繪漆笥的保護. 出土文献, 2011(0):280-28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7136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