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说过,器物自有尺度。安阳西高穴M2 肯定使用魏尺24.0 cm 。曹操(155~220年)入葬于曹丕受禅代汉之前,生前似未更改汉朝制度23.1 cm,但 “若说完全没有可能”并无证据。
备忘:西高穴M2 或为陈留王曹奂墓
另一方面, 曹奂(246~302年)乃曹操之孙,在曹髦被杀后为帝。《晋书•帝纪第三》,泰始元年(265年)冬十二月丙寅,晋武帝受禅代魏;丁卯,遣太仆刘原告于太庙。封魏帝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改景初历为太始历…… ;己巳,诏陈留王载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邺城可以使用魏尺24.0 cm,延续曹魏墓葬形制。墓中男性头骨鉴定年龄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六十六岁、曹奂五十七岁相当;墓中有年龄20~25岁和五十岁左右的两位女性的头骨。
碳14测年所说距今(Before Present)以公元1950年为基准点。下图是400年间的树轮校正曲线,即测量不同日历年代木材碳14 浓度的计算值。图中标出曹操(BP 1795~1730)和曹奂(BP 1704~1648)的日历年代以及碳14 年代。
曹奂与曹操过世之日历年代相差82年,但曹奂过世之碳14年代恰为局部高值,上限与曹操之下限仅相差25年,两者中值相差50年;而样品碳14测年有误差,正态分布的均方差σ达到30年,2σ则是60年;故而墓中男性头骨的单一测试结果或许,当然只是或许,不能区分曹操或曹奂,即碳14年代期望值在图中95年的区段。当然,样本可能是曹奂而测年结果落入区段A 、可能是曹操而落入区段B,各30 年间的几率最大只有1/6。
不过,墓中还有年龄20~25岁和五十岁左右的两位女性头骨,想来与墓主过世相差在15年之内(据称墓道曾二次打开)。在墓主及两位女性的头骨各两个部位取样计六份测年,样本日历年代通常都是“偏老”即材料总是在入墓之前形成,而曹操和曹奂的碳14年代变化趋势相反即差距变大;期望值与实际值之偏差总有正负、大小之变化,只要有一个样本测年的期望值脱出图中95年的区段,那么“曹操墓”和“曹奂墓”就可以否定其一。
即使六个样本测年结果都在图中95年的区段,也可以基于区段A和B 中的样本数量作出判断。倘若测年结果对墓主为曹操不利而有利于曹奂,则西高穴M2极可能为曹奂墓,对研究墓制演化颇有价值。
尺度断代、碳14 测年属于科学考古,似未得到文史专家的重视。原因不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7051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