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笔者主张的西周王年(方案D),金文历日中的四时八节如下表。义器、永盂、膳夫山鼎等是排定王年后确认的时节,静簋等则是有意挑选年代得到的时节。旂鼎、望簋历日偏后交时节一天,其余为交节当日或偏前一天。初吉历日有14个为四时八节,分布全月。这是先人有意选择的日期,并非巧合。
张培瑜. 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大象出版社,1997
四时八节的历日为拙稿所定王年提供了旁证。不过,地球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基于黄道均分的时节间隔不等。如BC901 冬至己丑后185天3 小时夏至甲午,再180天3小时 BC900冬至甲午,时节相隔44天3小时~47天5小时。西周的四时八节肯定不会如此设定。
先人观测日影、日出和日落方位可以确定二分二至,但四立乃是人为定义。准确与便利难以兼顾。对于北纬34度(西安)而言,1 m 立杆冬至前后三天、夏至前后五天正午日影变化2 mm,而春分、秋分前后的日影变化一天可达10 mm。若冬至为第 1日,记录第86~96日即春分前后5天计11天的日影,可以判断逐年变长 (秋分时则逐年变短);四年或五年达到一天的数值,即需要闰年。
容我悬想,秋分~冬至90(89)天,冬至~春分92天,春分~夏至94天,夏至~秋分90天。在春分和秋分校核回归年,调整其后冬至的日期,同时发布次年岁首和大小月。如此设定与已知的金文中四时八节历日相符:冬至多提前一天或准确;立春、春分和立夏准确或偏后一天;立秋提前一天,也可以准确。长期依照四年一闰则偏多,冬至略后则立秋准确乃至稍有偏后。
望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和 膳夫山鼎“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断代工程皆入厉王世,皆为朔前两日,显然欠妥。两器分入拙谱夷王世和宣王世,为立夏和立春。
西周已有四时八节。有说“商代和西周早期依据月份将一年粗疏地划分为春、秋二季”,似乎埋没了先人的智慧。
腾兴建. 从孔子的“行夏之时”主张看中国古代四季的划分. 孔子研究, 2018,(6):80-9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5376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