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古来尺度的相互关系(附尺步里)
2022-11-9 13:10
阅读:3033

薛学潜复叶恭绰询古尺事”之信札提及:(1) 曲阜颜氏藏真周尺为清营造尺六寸四分八厘九毫,合二百零七公厘有奇;(2) 司马光藏周尺为宋三使司布帛尺之七寸五分;(3) 今考三使司布帛尺为清营造尺之八尺六分五厘二毫,则其七寸五分正为清营造尺六寸四分八厘九毫研究尺度的书籍多作如此换算,而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都不能确知。又,此处司马光所藏周尺乃是秦汉尺之误,为宋尺七寸五分想来是实测数据:30.8 cm * 0.75 =23.1 cm。

有两件牙尺长15.80 15.78 cm存世;距今五千年前该尺长已使用于黄河右岸(包括浙江地域的良渚文化) ,或终结于距今3200 年武汉盘龙城。称其为夏尺,并不意味着其间有近两千年的夏朝。

TU3.jpg

武汉盘龙城铜钺,41.4、刃宽26.7 cm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71060.html

TT4C.jpg

平湖戴墓墩M3:5 盖豆,通高36.2 cm 或为26.2 cm 之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291971.html

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如上面的铜钺盖豆(盖高与纽径皆六寸,若有疑虑请实际测量确认)笔者觉得,合适的尺长测量器物的恰当部位所得规整,据此可确定尺长;而古来尺度的变化该是明确的,如下表蓝色字体所示,偏差皆在0.5 mm 之内。制定尺度时总得考虑与已有尺度之间的关系,如商尺以夏尺为八寸,唐尺以晋尺(隋小尺)为八寸,等等。夷尺17.6 cm 或许以夏尺为九寸,薛学潜之骨尺17.44 cm 强 或许就是夷尺之实物。夏尺15.8 cm、先周尺18.5 cm 和晋尺24.65 cm 是三个重要的节点;晋尺曾作为隋小尺,其后专用于天文、乐律至乾隆九年(1774)

晋尺24.6 cm修订为24.65 cm以减小偏差,且有该长度的刻花牙尺存世,其余尺度仍精确到 mm明尺原取31.9 cm,现修订为32.0 cm。又,民国以靠近明清营造尺32.0 cm的 1/3 米为市尺,为将来使用公制之过渡;不过,笔者觉得若以明清营造尺为八寸而定大尺40 cm,如此旧尺件仍可继续使用且换算便利,或许更为合理而易于推行。



关于“五千年尺度演变图”的补充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17513.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36298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