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皆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sf

博文

对“引黄济宁”的疑惑

已有 23350 次阅读 2018-12-9 23:19 |个人分类:水是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调水工程, 积极财政政策, 成本效益分析, 生态保护, 生态工程


这辈子跟青海很有缘。自从参加九五攻关课题来到青海,二十几年在青海做项目,每年都要到青海,没有一年间断,多的时候要跑二十几趟,单次出差时间最长的一个月。所以自认为对青海还是比较熟悉的。

虽然也曾听说过从黄河干流调水到湟水流域的说法,但在八月间看到要尽快推动西部地区引黄济宁等重大工程动工的消息,还是吃了两惊——一是这个是哪里?是宁夏吗?但宁夏就在黄河边上,不需要!那是山东济宁?但济宁不是西部地区!看来只能是西宁了;二是西宁就要从黄河调水?引大济湟的水量还远远没有消化呢?

近期又不断听到加快推动引黄济宁工程的消息,疑虑更加积累,忍不住在此要说几句。

湟水流域虽是青海省人口、经济集聚地,但人口不过350万。2017年青海全省GDP2643亿元,经济总量不及内地一个厉害的县级市,2017年江苏省两个县级市昆山市和江阴市的GDP都是3500亿元。而且湟水谷地平原狭窄,灌溉面积不是很多。因此,湟水谷地的用水量并不是很大,将来也不会增加到哪里去。尽管湟水本身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亿立方米,用水量约10亿方,开发利用率已经超过40%,但国家已经为青海修建了引大济湟工程,从湟水河一级支流大通河上游石头峡建库引水,将7.5亿立方米大通河水,经29.6km调水干渠调入湟水河一级支流北川河上游的宝库河,解决湟水两岸山区和干流资源性缺水问题。引大济湟骨干工程中的两大水库、北干渠、西干渠均已完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消纳调来的水!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引大济湟的水量还难以消化的情况下,又要修建引黄济宁工程,有必要吗?

引黄济宁工程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取水,调水约5亿方,给湟水流域的城市(3亿方)和人工生态林供水(2亿方),提水300米。

(黄河测绘院,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8/09/1214/207058304609.html

 

显然,3亿方的城市用水是否真有需求是要打个疑问的。北京市2200万常住人口,生活生产用水不过26亿方,人均用水约220方;湟水流域全部人口只有350万,有本流域的23亿水(可利用量按10亿方计算),有引大济湟7.5亿水,可利用量达到17.5亿方,人均可用水量达到500方,也超过了全国目前的人均用水量,难道还不够吗?还需要从远处调吗?而且是在引大济湟的水量消纳还有明显困难的情况下。

另外,根据报道,引黄济宁将是国内第一个生态调水工程,似乎把生态作为了工程必要性的依据。这里似乎有个明显的误区。如果不考虑人的利益的因素,就真正的生态而言,应该是保留生态的原初面貌是最合理的!自然本有其演变规律,有其多样性,每种生态类型都有其自己的价值,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就保护生态而言,反而不能把自然的沙漠改造成为绿洲,这样的所谓保护恰恰是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因此,把大规模改变自然的工程,叫做生态工程,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是把某种生态改造成合乎人类偏好的生态,那就不是纯生态工程,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既然是为了利益,就要算清楚经济账——这样的生态改善到底能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能够补偿成本吗?根据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实际运行经验,可以判断:在湟水谷地造林绿化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补偿调水成本的!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固然可以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投资必须要有合理的回报才行!小到企业,大到国家,不管如何竞争,最终都必须提高投资回报率才能获胜!所以必须慎重选择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对象。

就青海而言,与其引黄济宁,还不如开发龙羊峡岸边的塔拉滩,采用现代化集约化大规模开发方式,即便扬水成本较高,但通过几百万亩土地的规模开发取胜,既可为青海提供湟水谷地、柴达木盆地之外的另一个经济增长极,又可为国家食物安全做出增量贡献!

就全国而言,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需要投钱多、经济带动性也大的方面。投资农村学校的教学和居住设施,大大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条件;投资基层医疗设施,建立起比较先进的基层医疗服务设施网络;投资于乡镇村废水废物处理设施,大大提高全国的环境和卫生水平;建立尽可能全覆盖高水准的城乡自来水供应网络,提高人民的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全国灌区的现代化,使我国进入世界灌区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行列;提高全国乡村公路的等级和质量,建立不留死角的全覆盖的高水平公路系统;加快宜居城市建设速度,使每个城市、每个街区都达到宜人的标准;加快4G乃至5G无线网络的高标准覆盖,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传输效率,等等。总之,在我看来,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很多。而且,这些面上的投资,吸收的小企业、劳动力可以更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937-1150739.html

上一篇:未来百年大势(三)——技术为王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国际河流径流评价研究成果发表在WRR
收藏 IP: 123.113.40.*| 热度|

18 陈楷翰 刁承泰 王庆浩 武夷山 董全 黄仁勇 钱磊 刘山亮 周忠浩 赵建民 顾森 查宏光 宁利中 张国义 张亮生 郭新磊 liyou1983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