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心中怀善念,人际差不了 精选

已有 5696 次阅读 2022-7-14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在准备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集体备课的辅导材料时,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寓言故事《疑邻窃斧》,深感个人观念的关键作用,于是将“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部分,由原来的“时间透视”“角色转换”“提升境界”3个扩展为4个,即,又加上一个“心怀善念”。显然,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可以适用于更多的人。

且看《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1]

这则寓言很可能有原型。显然,人们很容易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尤其是基于某件事情的看法,强烈而微妙地受到自己一定观念的影响。个体自己的观念,有些是有坚实基础的,有些可能只是自己臆想的。然而,个体一旦产生这样的观念,就会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加工现实刺激,得到符合自己观念的结果。

在《疑邻窃斧》的故事中,找不到自己斧子的人,臆测邻居家的孩子偷了他的斧子,等于在自己的心目中对那个孩子进行了定性,因此,就倾向于从偷斧子者的角度来理解对方的言行举止,而这样的理解,很容易由对方的言行举止验证自己的观念。同样地,当找不到自己斧子的人找到自己的斧子时,他不再臆测那个孩子偷了斧子,对人家的定性变成不是偷斧子的人,此时,他对那个孩子言行举止的理解,也是基于此时的观念的。

可见,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特定观念起着对他人定性的作用:怀有他人是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就深刻地从对应的观念来感受和理解他人,至于他人是不是这样的,个体往往不会去管的了。

倘若《疑邻窃斧》中的“亡斧者”没有“抇于谷而得其斧”,或者在“得其斧”之前,去找邻居讨要自己的斧子,那么,他和邻居家势必产生人际冲突,乃至其他不可收拾的后果。倘若“亡斧者”在“抇于谷而得其斧”后,臆想“其邻之子”因见被怀疑而将斧弃于谷,因此,找邻居算账,那么,他和邻居家也势必产生人际冲突。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人际矛盾、人际冲突就是人际关系中的一方和/或双方由于特定观念造成的。因此,一个人心怀善念,从善良、美好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那么,他人就更可能被解读与感受为善良和美好,至少更可能看到他人的积极方面。在这种情形下,个体对他人就不太可能产生恶意,即使他人存在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地方,自己也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应地,也就不太可能产生人际矛盾或人际冲突。

所以,本人把“心怀善念”作为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例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人际双方都是平常人和正常人,不太可能涉及邪恶之人,所以,个体怀有善良的观念,从善良、美好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人际关系中的对方,是能够有效避免或化解大量人际关系问题的。

一个人心怀善念,他/她的人际关系肯定不会太差。进一步地,如果人人都心怀善念,那么,整个社会就将更加和谐。

注释

[1] 摘自古诗文网:疑邻窃斧. 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177cc5238299.aspx.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7275.html

上一篇:名为一测验,实乃诱发术
下一篇:心理要成长,充实工具库
收藏 IP: 113.13.45.*| 热度|

25 宋玉 侯丹 李世斌 杨韩 王平平 程少堂 周忠浩 王启云 陈志飞 杨正瓴 农绍庄 郑强 吕秀齐 徐长庆 郑永军 王安良 王成玉 孙颉 宁利中 李毅伟 范振英 文端智 黄河宁 张晓良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