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志飞
这几日闲来无事,想回味一下古典名著的回肠荡气,便下载了央视版的《水浒传》细细品味。我喜欢的不是那打打杀杀的格斗场面,也不是东征西讨的战争和谋略,而是沉迷于思考故事里各位英雄好汉的人生命运。梁山集团被大宋朝廷招安之后,便被蔡京、高俅等人调去攻打方腊,乃以毒攻毒之计,有一点我很好奇,为何在出征之前有四位头领被宋徽宗、蔡京、王都尉等人留用,而未出征?他们便是金大坚、皇甫端、萧让、乐和。
金大坚是刻字的高手,皇甫端擅长相马,会医马,萧让号称“圣手书生”,乐和是位歌手,或者称之为歌唱家、音乐家。除了皇甫端之外,其他三位用现代的话说都是搞艺术的,宋徽宗将其留在身边而不让尔等随宋江大军出征,其重视艺术人才的心态不言而喻,而且,很有可能是觉得这几位虽身怀绝技,但留在身边并无安全隐患,完全不必像剿灭宋江等人一样将其送死。
这便是艺术家的命运。
大家熟知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名叫钱学森的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钱学森刚一离开办公室,他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决不能放走钱学森,他知道的太多了,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便是科学家的价值。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其工作性质的迥异,最大的不同是在于艺术家往往是高调的、声名远播的、日益发红发紫的,而科学家一般是低调的、埋头于实验室、很多时候是不为世人所知的。一说起章子怡,大家都会想起她美丽的容貌和修长的身材,一说起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又有多少人能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哪个大学毕业的呢?每天充斥于报端网页的,不是明星的丑闻就是明星的绯闻,某某男和某某女牵手逛街了,某某女和某某男秘密悠会被偷拍了……不知为何大家都对他们的私生活这么感兴趣,明星开博客,日点击量超过多少多少万,而科学家的文字贴出来与之相比,相差甚远,为什么科学家的思想影响力日趋下风呢?每次召开政协会议,都会聚集很多艺术界和科学界的人士,记者的镜头对准最多的还是那些明星,虽然有时候他们一个提案也没有提出来,但吸引大家眼球的却是他们的耀眼光环。科学界的朋友们,且不说普通大众认识的有多少,就我这样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来说,能说得上名字来的科学家,恐怕也就只有我们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界的几位泰斗和权威了,至于其他研究领域,我是一窍不通,其研究者,我更无缘相识。
科学,之所以不能具有像音乐、影视等艺术那样的吸引力,是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成了科学家的游戏,让晚辈们触手难及。有时候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碰到自己仰慕的学者,非常希望也能像“追星族”追逐明星那样拿起小本本让他们给我个签名,可是我一直没有勇气,不是因为我害羞,只是看到他们被一群领导簇拥,位居学术界的高层,甚至其行政职务远远超过了其学术地位,而我一个小小晚辈,怎敢烦劳他们这些领导呢?科学家的威望和名声、权利与影响力使得他们高高在上,离我们晚辈越来越远了,这便是我所感觉到的“敬、畏”二字的深刻含义,敬而远之,其理由也就不言自明了。
所以,我很想说的就是:科学,不能脱离群众,科学家,更不能。
很喜欢看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但有次和朋友聊起来,他说《走进科学》太垃圾,往往都是有头没尾的故事,看似很神秘的事情,到最后不是一场虚惊就是胡乱的猜测,还是给不了正确的答案,与其叫《走近科学》不妨叫做《走近推测》或者《走远科学》算了。呵呵,想起来我也觉得好笑。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节目的,毕竟作为大众化的科普栏目,走的就是群众路线,一定要浅显易懂,用最直白的语言和最简单的道理说明一个最真实的世界,虽然有时候未能揭开谜底,但节目里所做的种种推断和试验也确实给了人们很多思考的余地。有时候看起来这个节目就像是文艺片,大家完全可以不必太当回事儿,世界本来就很复杂,单靠几个人的努力就想搞明白这一切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不妨就将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吧,科学普及的力量往往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步步地深入人心的。
很多美国大片,特别是科幻电影,其绚丽的画面、惊心动魄的场景、千奇百怪的武器设备、变幻莫测的高科技力量都深深的吸引着广大影迷。与其说这些科幻电影是完美的艺术作品,倒不如说它们是绝佳的科普力作。聪明的电影制作人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用科学的思维创造艺术,用艺术的手段普及科学。
原来,科学与艺术可以如此完美的结合。
我们深切地召唤,科学家们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让科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平民大众都能感觉到科学的力量和魅力。让我们走进科学,而不仅仅是走近科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