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民
为什么HIV病毒疫苗注定不可能成功
2012-1-6 14:44
阅读:17195
标签:疫苗, 病毒, HIV

为什么HIV病毒疫苗注定不可能成功

 

 

    121艾滋病来临之日,媒体一片关注艾滋病之声,但是近30年过去了,消灭与治愈艾滋病仍只是一句空话。科学界虽然对艾滋病的起源、发病、传播等科学机理逐渐有了深刻了解,HIV病毒疫苗的研究几乎与HIV病毒发现与研究同步,世界各国都在化巨资注力于预防HIV感染的疫苗研制,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997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出要在8年到10年内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美国掀起艾滋病疫苗研制热潮,一度全球有几十种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但几项主要的疫苗临床试验先后受挫,结果令人沮丧。目前虽然在艾滋病治疗的药物上有了进展,然即使是最好的治疗方案也没能消灭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患者只要停止服药,几周内就可看到体内艾滋病病毒水平的暴涨,免疫系统临危可及;而长期用药,药物的毒力、耐药株发生以及代谢性并发症等副作用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有研究人员宣称正在发现新研究思路,以壮士气,但明显感觉底气不足。

    疫苗是人类对抗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已反复被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所证实,但为何在HIV感染的预防研究中陷于困境呢?有专家将其归因于HIV病毒变异过于复杂。由于病毒生存的准种特征,易于变异是病毒的通性,但不管如何变异不能失却其自身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因此病毒变异不是疫苗研制不能成功的恰当理由;乙肝病毒善于变异,乙肝疫苗的应用却卓有成效,流感病毒更善于变异,我们年年有相应疫苗问世。为什么HIV病毒疫苗的研究人类屡战屡败呢!造成一种病毒疫苗研制的困境大致可分为技术或理论两大方面的因素;按今日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之技术水平,不存疫苗研制技术上的问题,那剩下的就是理论机制的因素了。从HIV病毒感染机制与艾滋病的发展规律分析,艾滋病疫苗研究失败的主因既源于我们以往对病毒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有误、又无视HIV病毒的流行与致病规律,因此注定不可能获得成功。

    HIV是以人类为宿主和长期宿主的病毒,可在人群中流行。病毒入侵的是人体循环系统(血液与体液)中的白细胞,HIV感染入侵可以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因特异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建立,病毒被大量清除,因此HIV感染急性期过后,病毒血症基本消失,在临床上诊断是否感染HIV病毒主要依据的是抗HIV免疫应答标志阳性,而并不一定能在外周血中发现HIV病毒。但HIV病毒虽然在循环中消失,却可以在部分白细胞中残存,这些残留的病毒是日后发生艾滋病的潜在因素;这事实说明了免疫应答可以清除游离病毒,使病毒局限化,却不能清除细胞内残留的病毒;也表明了正常的免疫反应是不能彻底清除HIV病毒的,那么用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又如何能阻止残存在细胞内的病毒随白细胞入侵而预防HIV的感染呢!由于HIV病毒的宿主细胞是白细胞系统,在因体液交流而介导的HIV病毒传播过程中,并不能排除体液或血液中的白细胞交流,HIV病毒传播不仅可通过体液,也可以通过体液内带有残留病毒的细胞传播。(注: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位专家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艾滋病病毒,不会造成传播。”这句话是缺乏实验依据的。)因疫苗激发的特异免疫可以中和通过体液入侵的游离病毒,但并不能清除携带病毒的白细胞,逆转录病毒又有不通过体液介导的细胞间跨膜感染性能*,由此可见HIV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又如何能获得成功的效果呢!过去研制艾滋病疫苗的尝试大多集中于使用一种物质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特异抗体,以其防止感染。当人体自身正常的免疫应答都不能产生有效机制来解决病毒的残留问题与艾滋病的发生,艾滋病疫苗又如何能发挥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功能呢。现在大概只有少数人还对艾滋病疫苗存留希望了,但人类化巨资于近三十年的疫苗研制的努力,虽然没有成功,却有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促进了我们对HIV与免疫系统之间相处关系的认识,启发我们采用抑制和病毒干扰机制去对抗HIV病毒!

* Sherer NM, Lehmann MJ, Jimenez-Soto LF,et al. Retroviruses can establish filopodial bridges for efficien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Nat Cell Biol20079:310-31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国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6338-5264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