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老邻居

已有 4132 次阅读 2009-3-29 16:30 |个人分类:科苑记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老邻居

1998年正月初四凌晨,本家的侄子来电话,说我父亲过世了。我就请假去奔丧,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扑倒在父亲的遗体前,大声哭起来。夜间,和哥哥一起为父亲守棂。

第二天刚吃过早饭,我就看见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小个子男人,径直走进来,坐在父亲的遗体旁边。我刚要问他是谁、要干什么,就看见他坐在裱糊了一半的招魂幡和哭丧棒等过白事的用品前,开始忙碌起来。他把薄薄的白纸折叠若干次,用剪刀小心地旋转着剪。剪刀似乎和双手一起在颤抖。白纸屑纷纷跌落在地上,无声无息。白纸拆开后,变成了白花。白纸花用糨糊粘在细长的高粱秸秆上,就成了哭丧棒。

 

他就是张某,从1945年到1985年和我家做了四十年的南北邻居。

要是在外地遇见,我真不敢说他就是张某。我1982年从军后的十几年里,回家本来就不频繁。1985年,老宅的房子拆了,搬新家后很少见他。我记忆中的张某还是他四十多岁的样子,小个子,小眼睛,嘴角似乎总有诡秘的笑容,走路很快,总像是有急事要办。

张某和我家的关系恶劣,母亲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和我痛说家史,说起他家里人的一些事情。我记住的主要有三件,一个是张某的罗圈腿母亲多次偷馒头塞进裤裆里,卖馒头的发现后不动生色,用话头拖住了那个婆娘,直到把她烫够了才放她走开;另一个是比他高一头的老婆姐妹俩都和一对光棍汉兄弟关系暧昧;三是他老婆偷生产队的谷穗,也使用了挽腰的大裆裤,后来偷棉花时掉出好几个花瓣,才被发现。

张某曾经在我家窗户外面偷听,邻居发现后告诉了我母亲。母亲说他最讨厌的就是张某经常偷听墙根,到大队里去汇报。刚解放时,我爷爷奶奶等以下若干口人被运动扩大化地“扫地出门”了,房子、衣物等被没收,是好心的乡亲们无偿帮忙盖的土坯房子。铺盖不够用,母亲从娘家拿回来一床被子,刚进胡同口,就遇上了张某。张某立马汇报了,被子被大队没收了。

我亲眼看到的是,张某父子二人欺负我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们硬说我家南墙的根脚石是他家的,在光天化日下挖了去,做他家新翻盖的北屋的根脚石了。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对那个事情印象很深。许多年后,还梦见过被挖出的青石板。梦中的青石板上,无依无靠、笔直地挺立着一把寒光闪烁的铁锹。

四年前,母亲去世时,找裱糊匠就没有请张某,只叫了张某的搭档老王。老王和我家粘着老亲戚,过年时还走动。记得当时哥哥就对正在鸡蛋壳上画小人儿的老王明确说,我不是要拆散你们俩,你那个搭档和我家不对付。老王当时点头表示理解,就一个人埋头干活。可惜的是,老王已经去世了,而今,村里只有这一个裱糊匠了。

我不知道,这回是不是哥哥请张某来的。我心里很别扭,只埋怨哥哥不该图省钱,干吗不从外村请裱糊匠呢?花不起那个钱吗?这里面有什么讲究或者规矩吗?

出于应付,我还是和张某搭了话。张某就事论事,说起了做裱糊匠的甘苦。张某还说,村里头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有个人倒是喜欢,不过心不灵,手不巧。折叠黑纸、剪出一个“奠”来都很费劲,更别提剪围桌、剪纸花了!眼看着干不动了,也没有培养出接班人来。张某的言外之意是,这门手艺要在村里失传了!

在得到父亲的噩耗时,我为父亲悲哀;在父亲遗体前看见张某时,我为哥哥选择了张某做裱糊匠悲哀;最后,竟要为这将要失传的手艺悲哀了。

我从棂棚的缝隙里看见,张某出去了,将近一个钟头才回来,估计是回家吃了午饭,他的活还没有干完。

 

*******

他是出身贫苦人家的,或者说1945年前是很贫困的。属于文革期间的贫农。

他的手艺后来失去了市场,因为在提供了相应服务后索取的报酬偏高。而且毕竟年龄不饶人,他的创造力逐年下降。活计竟然不如刚出道的年轻人了,他们的服务快捷、全面而且价格便宜。

再后来,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手艺。同村的乡亲们,再也没有人在过白事时约请他帮忙,甚至连个顾问的虚位都没有为他保留。

 

他太想以自己的手艺发财了,结局却不是他的意愿。

这是值得深思的。

可以这样说,他有些手艺,在一个村子里算突出的。他故步自封了,彻底吃老本了。提供的服务也物无所值了。淡出人们的视野是自然的。

任何一个人,即使很优秀。在他从事的行业里都迟早会淡出热点区域的。就看怎么淡出了,就看以什么方式了。

即使是对手,我也觉得他们淡出的方式可以更体面些.假如不是因为创造力的衰退而淡出,是因为品质和其他因素不行了,那是有些可惜了.

此前,我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同龄人,他太想出人头地了,采取了不道德的手段,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反感.即使他有优秀的一面,也由于自己的丑陋表演太拙劣,结果当然是不如其

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223219.html

上一篇:即将创刊的影像和数据融合类国际期刊
下一篇:张百春:青年教育的文化背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