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孺
读大学以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 精选
2011-9-10 21:02
阅读:12313
标签:大学, 老师, 影响, 最大的
1978年3月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此后,我在南京大学学习了10年,然后到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
在大学的第一年,由于基础太差,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大致是倒数几名;大二时有所进步,大三时大约能排在班上的前三分之一吧。
记得大三时,蔡建华教授为我们上《量子力学》,期中考试时,因为年级中有几位特别优秀的学生参加了首届CUSPEA考试的培训,没有参加期中考试,所以我的期中考试成绩是年级第一名。这次考试的题目其实很容易,但和大家习惯的考题不太一致,结果很多同学都考的很差。我也许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恰好对几个考题的解法有点感觉,所以就考出了很好的成绩。这次考试结束后,蔡老师找到我,给予很多鼓励。这使我信心大增,此后的各们功课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毕业后,我报考了蔡老师的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了6年的研究生生活,学会了看文献,做计算,写文章。蔡建华老师是带领我进入物理学研究的领路人。蔡建华老师思维敏捷,功力深厚。我当时的论文是用格林函数计算海森伯模型在超晶格上的磁性质,在整个论文阶段得到老师的很多帮助,学到了不少实际的知识和技巧。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做出一点结果,整理成文后,蔡老师几乎重写了文章,增色不少。那个时候,还没有计算机画图,图都是先在坐标纸上打点,手工连线,然后再用透明描图纸描下来。我画的图太差,蔡老师一面教导我一定要注意细节,图要描的干净,漂亮,一面亲自重新描图。蔡老师描的图,确实不一样,比我描的要漂亮的多。我也曾试图锻炼描图,但进步不大,后来可以用计算机画图了,也就放弃了。
蔡老师不仅在学问上教我,对我的生活和其他方面也关心指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以致于时间长了,我会在老师面前非常随便,有时还耍小孩子脾气,但蔡老师确从未对我发过脾气,总是特别耐心的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要注意什么等等。

蔡建华教授

第二位对我有很大影响的是徐少达教授。我1989年夏去美国Delaware大学做博士后,导师就是徐少达教授,我也是少达在国内招的第一位博士后。少达特别聪明,物理直觉一流,解析计算和数值计算的能力都特别强。在少达那里的两年,我对于物理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也许是因为太聪明,思路太快而表达跟不上,少达的报告水平不是太高,这可能影响了他的发展。徐少达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与很多名人如P. Anderson, 李雅达等有过长期合作。在我之后,国内很多同事都在少达那里访问过,如田德诚教授,马余强教授,虞跃教授,刘武鸣教授,林志方教授,马永健教授等。
徐少达教授(Siu Tat Chui)

第三位对我有很大影响的是沈平教授,我们是1983年认识的,当时他来南大讲学,我正在南京大学读研。沈平和少达是好友,我去少达处做博士后,就是沈平介绍的。1994年,沈平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他到香港后,立即邀请我去香港科大访问。在科大的两年,在沈平领导的一个由实验,理论和计算人员紧密合作的课题组内,我们做了几个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得到了一些很好的结果。沈平教授在把握课题,组织协调研究人员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在做出结果后,沈平在写论文的时候有极好的组织能力,能够把一个工作的最精华的地方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突出出来。每篇文章,他都反复修改10次以上,精益求精。
沈平教授 (Ping  Sheng)


蔡建华老师引我入科研之门,徐少达老师引我在学术上提升,沈平老师教我组织课题和精心总结,所有这些,都使我终身收益。值此教师节,随手写来,感谢三位老师。不幸的是,蔡老师21年前英年早逝,不可能看到和听到我的感谢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红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02-4849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