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已有 7978 次阅读 2010-8-3 09:22 |个人分类:往事如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沙龙, 新观点, 新学说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

(本书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月出版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信息科技与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目的是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两天的沙龙,从慢条斯理的自由发挥到火药味重的焦点论争,大家一起为新颖的思想而激动,为超前的愿景而开怀,抛砖引玉变成抛玉引“专”,观点也从发散到收敛,再从收敛到发散,反反复复,折折回回,虽然没有完全到达预期的目标,但却有了更多的意外收获。显然,信息科技与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无法在两天内能够谈清楚的问题,但这次沙龙为我们下一步长期深入的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我们谨代表沙龙的组织者和中国科协向参会的全体专家和会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感谢。

 

沙龙之前,我们希望与会学者能够集思广益多就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讨论,也就是多谈所谓的“可以看见的未来,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争论一些基本的教育和人才理念。为此,我们还向与会者提供了相关的材料。

 

在座谈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也是贯穿整个沙龙的话题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问题,即“工具论”和“替代论”之争。持“工具论”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只能作为改善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工具,而当前情况是:以教育信息化取代教育的思想已成为主导,“认为教育信息化以后,我们就可以不要教师了,不要教室了”。尽管会上没有人赞同教育信息化能够如此彻底地取代传统的教育培养过程,部分学者还是建议吸收转化一部分“替代论”的思想。首先,工具影响意识,正如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1972年图灵奖得主Edsger Dijkstra教授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以计算机为例,国外学者近来已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并视其与“读,写,算”同等重要,应成为学生的最基本的技能。一定意义上,工的这种作用,已超过了形式和过程的“替代”。其次,我们无法预估信息技术化在未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加之当代科技变革迅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日俱增,不妨对“替代论”中的一些想法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新的尝试,允许“昙花一现”般的实践。讨论中,大家对此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工具和替代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矛盾之共同体来考虑。

 

   实际上,就整个教育培养过程而言,信息技术应被作为一种工具。但就具体的个案来讲,信息技术是可以起到老师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许多智能辅导教学系统已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在教育培养中的知识传授部分,信息技术是可以发挥重大作用的,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授方式,但不久的将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替代。然而,对于教育培养中的能力传授部分,信息技术很难起到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基本上不可以替代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这必须由人类社会的交互过程来完成。当然,从更深更全面的意义上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培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其实并不存在“替代”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影响也是巨大深远的。远到广播电视大学,近到网络化分布教学,从电子邮件到论坛博客,再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系统层出不穷。然而,在如此众多的变化之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过程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可以说这些模式和过程是“百年未变”。从信息化和网络化给社会日常活动所带来的冲击来看,这种局面是不会持久下去的,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强大的根本性的保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迅速甚至跨越式地改善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过程,事关我们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家安全问题。在世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创伤。当今,世界正在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社会的伟大变革之中,我们必须从民族的历史性创伤重吸取教训,深刻探讨如何为今日之“大刀长樱”,何谓今日之“洋炮利舰”,努力创新,与世俱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切的源头,必须从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始。

 

在我们的近代史上,面对西洋文化与工业化的冲击,曾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对于眼前的信息技术与教育培养,我们不妨也以“教育为体,IT为用”应之,不必过多地陷于“替代”与“工具”之辩。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可以看见的未来,实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伟大变革。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邓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74-349567.html

上一篇:将来如何教学生?
下一篇:IS: The #1 AI Publication
收藏 IP: 123.116.54.*| 热度|

2 孙学军 刘广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