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19389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1938913

博文

欢乐无穷听石吟

已有 1625 次阅读 2020-4-10 17:2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欢乐无穷听石吟

           陈子才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大多喜爱藏石赏石,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写下了一首题为《太湖石》的诗,他以真挚朴实的笔触,描绘和赞美了太湖石的秀美灵巧:“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后来他把太湖石置放自己庭院中,对石凝视,顿有所悟,又写下了著名的《双石》诗:“苍然两片石,厥壮怪且丑。…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认为这首诗是“石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形象说明。

在我的故乡江苏省无锡市的锡惠公园内,有一块非常有名的景观石床,名曰“听松石床”,此石长1.99米,宽78厘米,高58厘米,它是一块表面平坦的长方形大石,石质坚润,可坐可卧,故名“石床”,又名“偃人石”、“演人石”。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惠山听松庵》诗:“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芳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他在另一首诗里也写过“晓景半和山气白,微香清净杂纤云,实头自是眠平石,脑侧空林看鹿群。”他的好友陆龟蒙在《和袭美怀锡山药名离合》一诗中,也提到在石床上躺卧时的情景:“鹤伴前溪栽白杏,人来阴洞写古松。萝深境静日欲落,石上未眠闻远钟。”关于这个石床,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相传宋时,金兀术被岳飞率领的将士所败,后退至无锡,已筋疲力尽,躺在石床上小憩。突然,一阵大风把松树吹得飒飒作响,金兀术骇得连忙跳下石床,以为是追兵赶到,就躲在石床东侧,窥看动静。由于神经过分紧张,抓住石床边的右手一用力,就在石床上留下了掌心和五个指头印。其痕迹至今犹存。”(引自章左声选注《无锡诗词》)。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就是在石床附近创作,他还为石床谱写了一首《听松》乐曲。笔者少年时,也曾随父母畅游惠山,曾在此石床上躺卧过。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一生酷爱收藏奇石,有一次见到一块奇石,竟对它说:“石兄,久违了。”并且向它跪拜,留下了米芾拜石的千古佳话。另一位宋代文豪苏轼也与奇石结缘,他的庭园中有一奇石,有天晚上托梦给他,陈述石之优点。苏轼梦醒,“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写下了题为《咏怪石》的一首荒诞离奇的咏物诗,表达了苏轼天才的创造精神,此诗足以与屈原的《橘颂》媲美。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该书第一回就写下《青埂峰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据《淮南子·览冥训》:“古往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曹雪芹在题为《自题画石诗》中写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地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此石可握于手中,又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应该是一块玲珑可爱的陨石,也许就是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了。

在近代,像沈钧儒、郭沫若等名人都喜爱奇石。出于对石头所具有的品性的热爱,不少人在自己的姓名中或艺名中都与石有缘,例如齐白石、乔石、奇梦石等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例子。

笔者此生与石结缘,源于母亲的姓名。家母出生不久,我的外祖母和婆母不和,带她离家出走,给有钱人家当女佣,生活艰难。万般无奈之中将自己不满两岁的女儿送给一户姓石的农家收养,取名石素珍。她后来成了我的母亲,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注定我早晚有一天要与石有缘和以石为友,成为一名藏石爱好者。

十年前,笔者的一位无锡同乡刘重业先生,退休后在乌鲁木齐经营《珍宝斋》,从事玉器交易。在他主办《新疆首届观赏石展览》时,邀我协助作些事。期间,我结识了一些石友,那些色彩纷呈、造型奇特的石头使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阅读了陕西作家贾平凹为著名藏石家李饶先生(陕西省地矿局副局长、离休干部、河南人)的藏石编撰的《小石头记》一书,使我了解到奇石的收藏与鉴赏是十分高雅和极具文化内涵的事。贾平凹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人是要有嗜好的。…最痴心的是玩石头。…我平日吝啬,…也不肯轻易为人留字,可谁若送我奇石,我会当场挥书答谢的。…我疑心我的上世就是石头。”在那块《毛泽东像》奇石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给了我极深的印象:“伟人永远存活于历史之中,如秦皇、汉武。则天于唐,乾隆于清。然而藏石的风气数千年里,正文野史从未记载过某一天之骄子影显在石头上。然而毛泽东的头像却在象征中国之母的黄河道中,清晰毕然地出现于一块石头上!”这段文字使我受到感染。于是拾石捡石、购石赏石、读石写石,给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在离单位驻地的一公里多的地方,修筑公路时挖掘出了不少河卵石,堆成一座小石山,我从那里捡到不少有收藏价值的奇石。在一块石头上,一位裸体少女正在瀑布下沐浴,一只手正在梳理头发。仿照曹雪芹《自题画石诗》的格式,我为这块奇石写了一首《雅石吟》:“爱此一奇石,绝妙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孕育是何年?飞瀑洗凝脂,激流冲发乱。疑从瑶台来,戏水入红尘。”

在乌鲁木齐市的地摊上,我从一位甘肃老农手中买到一块产自洮河的扁平白色石头。此石细腻润滑,在石上有一个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位长着长发和胡子的老人、鼻子清晰可见,正托着下腮沉思,颇像马克思的神态。当将此石倒转来看,一位披着长发的妇女正托着一位孩子,母子情深。德国莱茵河畔的伟人形像出现在中国甘肃洮河中的一块石头上,也是一件奇事。有人曾询问“这块石头值多少钱?”,我未正面作答,而是笑着说了下面几句话:“中国那块《雏鸡出壳》的奇石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收藏了,估价1.3亿元。我这块奇石上是马克思,他是国际共运第一人,你说该值多少?”

几年前,在广州和辉花园临街的树丛中,我拾回一块奇石,将它立起观赏,颇像一位北京猿人,我将它捎回郑州。后来在新疆,几位朋友看了石照又说她像楼兰少女。我写了一首《岭南奇石》的诗:“岭南奇石美绝伦,似人似猿天作成,水冲沙蚀经岁月,石不能言亦喜人。鬼斧劈击太古时,神工雕琢万年春。精美石头会唱歌,抑扬顿挫传古韵。”

在我收藏的众多奇石中,有一块石头是与新闻媒体有着许多故事的。那是一块从前面提到的那座小石山上捡拾回来的一块石头。我曾经从它旁边走过多次,而未能注意到它的存在。有一次,不小心踢了它一脚,它滚落下来,翻了一个身,我见到上面似乎有一个人的头像。于是,我用自行车将它驮回了家,洗净之后放在地板上细看,正巧来了两位同事,三人仔细欣赏,发现由白色石纹构划出来的人像与笑星赵本山十分酷似。于是,我打电话给新疆《消费晨报》。一个小时后,来了三位记者,仔细观看之后,认同我们的意见。第二天,该报以十分醒目的标题《石头挺像赵本山》作了报道。其后,包括新疆电视台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都相继报道。我也先后写过文章予以介绍,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孟庆贤先生还从北京赠寄了一幅写着“赏石情缘”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

我定居郑州时,奇石也随同“落户”郑州。20074月,我给《郑州晚报》打电话,询问他们有没有兴趣来家中欣赏奇石。晚报记者周甬和见习记者王晋岳、张璇来家中观赏并摄影。59日,刊出了他们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文章的标题是:主人说特像赵本山。文章中说:

头戴一顶老式鸭舌帽,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农民形像”赵本山,在大家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这样一位给大家带来诸多欢声笑语的小品大师怎么会出现在一块精美的石头上?

昨日上午,记者在四月天小区陈子才老人的家中,见到了那块“赵本山”奇石,一个形态逼真的白的头像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蓝灰色的基岩上,那顶老式的鸭舌帽下,凹陷的眼眶,伸出的鼻子、嘴巴、下巴的线条十分清晰,稍微短粗的脖子,加上衣领构成了一个半身塑像,这不是经常在小品中扮演农民形象的赵本山吗?

郑州晚报还配发了赵本山的画像,并设计了一句台词:“这年头,连石头都知道傍名人。”

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记者李志全在获悉消息后,第二天又来家中采访拍摄,发了许多石照到网上,国内许多网站纷纷转发。当年86日,香港《大公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李志全的文章和拍摄的石照。文章的题目是:“与石结缘以石会友—访郑州藏石爱好者陈子才”,除了十张石照外,还刊发了两幅我的照片。

此生有幸,与石结缘。最后笔者以去年写的《奇石缘》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一:天地初分热浆喷,神工雕琢自天成。奇石本是有情物,相遇相伴因缘分。

      米芾拜石成佳话,苏轼梦石发诗兴。晚年有幸成石痴,欢乐无穷听石吟。


    二:玲珑白润是天造,石上人物真奇妙。国际共运第一人,画师惊叹神工巧。

            水冲沙磨出洮河,新疆有缘遇珍宝。奇石无价常玩摩,时光隧道任逍遥。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退休职工




笑星[赵本山] 陈子才收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55754-1227719.html

上一篇:新疆红碧玉
下一篇:石上笑星故事多
收藏 IP: 125.41.2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