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抒
回忆与唐剑武共事的时光 精选
2023-1-6 19:30
阅读:10782

202214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红发来微信:向大家报告一个十分沉痛的消息,唐剑武老师因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年,现叠加感染新冠,医治无效,于今天下午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不幸逝世

天呐,这怎么可能?就在不久前的128日,我们还一起参加腾讯会议,在线上互致问候,还相约疫情结束后在上海见面,合作研究滨海湿地蓝碳问题。

那天的会议是自然资源部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举办的“海洋碳汇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剑武所作邀请报告的题目是滨海湿地蓝碳过程机理、监测方法及增汇技术”。讨论环节,我提出了互花米草的生态价值问题,与剑武研究的滨海湿地蓝碳相关联。其背景是,以前我们一起参加过202019日在上海举行的“互花米草与生态安全研讨会”,我认为互花米草空间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地貌特征,它是一个引进物种,会改变原来的生态系统,应按照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剑武则表达了互花米草的蓝碳贡献、与生态安全关系的看法,由此具有共同语言。

我第一次见到剑武,是在2017116日。当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任职的唐剑武博士到访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午在中北校区河口海岸大楼201会议进行交流包括依托重点实验室的人才计划申报问题的讨论。俞世恩、李秀珍、江红参加讨论,涉及工作条件、启动经费、团队组建、项目申报等问题剑武还特别关心他的团队成员回国后的发展。俞世恩安排了晚饭,叶属峰、李秀珍、刘东艳等多位海洋生态领域的人员一起参加,席间又深入讨论了长江生态战略和河口海岸蓝碳问题,唐剑武认为可作为团队建设的切入点。俞世恩书记热情洋溢地欢迎他来访,我则提醒回国工作应作的思想准备,但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尽快引进他的团队,并祝愿他们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发展顺利。

201826-9日,李秀珍研究员拉着地学部主任丁平兴一起出访美国Woods Hole,“探讨引进唐剑武教授及其团队事宜”。访问期间提出,学校已成立“崇明生态研究院”,如回国,拟聘为院长,同时他的团队将整体加盟河口海岸国重室,充实湿地生态研究队伍。这里有个背景:201611初,梅兵副校长找到我们,兴奋地说,上海市将推进崇明岛生态建设的工作,这是国重室发展的重要机遇;很快,由校长主持,提出了崇明生态研究院的建设方案草案,得到了上海市的批准。

不仅如此,李秀珍研究员还认为唐剑武能够领导国重室生态大团队,使这个领域的研究再上一个台阶。我相信她的判断,并认为作为国重室的代表,唐剑武出任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是国重室建设的重要一步。在接下来的423日,“崇明生态研究院院长面试会”在中北校区办公楼小礼堂(办公楼中楼二楼)举行,唐剑武博士前来应聘。从应聘报告得知,他1988-1995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目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工作,发表SCI论文76篇,包括PNAS论文两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面试之后,汪荣明副校长问是否合适,我说他的学术水平高,为人正派,同意聘任,重点实验室将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但在随后的投票环节,没有通过三分之二的票数。后来他被任命为“海外院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安排,对于竭尽全力引进的人才,应该是“用人不疑”才对。

当天下午,我们与唐剑武讨论“长江碳通量”研究,李秀珍、何青、贾建军、王锦龙等一起参加,主题是“大河碳流失:以长江为例”,针对近50年长江流域碳流失总量,包括溶解碳和颗粒碳,考虑极端事件影响、筑坝与退耕还林、自然与人为过程,他计划就这一主题写一篇论文。然后在学校“秋林阁”食堂一起吃晚饭,丁平兴、张卫国、李秀珍、俞世恩参加,进一步交换了崇明生态研究院任职的意见。

最终的结果是剑武很快辞去芝加哥大学海洋生物实验室的职务回国了,研究工作随即展开。76日在201会议室举行了“长江碳通量”论文写作讨论会,唐剑武、李秀珍、何青、黄颖、王锦龙参加。剑武提出,沉积物中颗粒态有机态含量数据缺乏;我说,将动员实验室人员尽快完成数据收集和采集,如需访问长江大通水文站,可以实验室名义去联系。这次会议中,顺便谈了实验室评估情况,向他介绍了实验室评估成果准备工作现状,以及实验室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剑武表示将努力在崇明生态岛成果应用方面做出贡献,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

716日举行河口海岸生态团队会议(201会议室),生态方向的骨干李秀珍、葛振鸣、袁琳、田波等与会。按照预定的安排,我首先指出唐剑武老师将担任本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尽快明确完成主攻方向和近期任务,国重室将给予经费支持。剑武主持讨论了团队的组织方式和主攻的科学问题,明确要建设野外生态台站,以崇西、东滩、九段沙为据点,由固定断面和大面站构成监测网络;完成崇明岛自然资产与生态系统价值报告,建立生态岛的指标体系。

剑武的低调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一边安家,一边开始了实质性的研究工作。725日他就发来关于野外生态台站的电子邮件,内容如下:“九段沙碳通量合同已经到期,迫切需要更新合同,以便维护碳通量观测并获得长期数据并发表论文。黄颖和我拜访了九段沙管理署,起草了附件的合同和协议书。我们暂时考虑由国家重点实验室支付运行经费45万(每年15万元共三年)。如果实验室同意,我们再将信息返回给管理署,听取他们意见。这个合同测重于碳通量观测,以后如要跟上其它测量,我们可以在此合同基础上添加附加内容”。

822日下午,唐剑武召集“海岸湿地大团队项目启动会”。李秀珍、刘权兴、袁琳、黄颖、魏稳参加,另有葛振鸣通过视频参会。我介绍启动会背景之后,唐剑武主持讨论团队定位,项目申请计划、论文写作、野外基地、工作方式、崇明生态研究院工作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申报基金委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和专项项目;九段沙、自然资产与生态系统价值,酝酿论文专辑,以大团队形式写作重点论文;崇明东滩和九段沙野外观测基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室、观测团队组建;学术研讨会举办;崇明生态研究院,以提升崇明区地位、生态产业、重点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流域-海岸相互作用、水系演化、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谱系的基础研究。

崇明生态研究院的办公、实验条件建设也随即开展,到了年底已初见成效,1217日唐剑武发来“崇明生态研究院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正规运行。20191月,又开始建立海岸湿地蓝碳观测系统,采取多学科交叉方式,实现现场持续观测,形成长时间序列。

剑武注重培养年轻人才。黄颖、曹芳杨华蕾等年轻博士在他不遗余力的举荐和支持下走上科研岗位并取得成绩积极参与上海市科委海洋领域的十四五规划、与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的合作、国重室重组方案、基金委重大项目酝酿(全球变化与人为活动协同作用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演变与机理)、校内两个国重室联合资助项目等工作。

在国重室重组工作中,唐剑武于2019613日提出如下建议:河口海岸是海洋的一部分,又紧密联系大陆,是城市和社会高度发达、高度利用又影响海洋的特殊区域,国家应考虑建立多个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提出未来10年或更长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如海岸带投资、社会发展、灾害防治等;以长江口为典型案例,研究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世界的大江大河。这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主张,尤其是国重室未来发展的国际视野。

20191223-24日,CCTV4人员来访国重室,拍摄纪录片。1224日是拍摄工作的第二天,主角是唐剑武团队的现场观测。早晨,大家到了崇明生态研究院,剑武带领大家参观已投入使用多时的研究院大楼,中午安排大家在实验小学吃午饭,那个校园的基调是红墙建筑,食堂的楼上是教工餐厅,四菜一汤,另加一份水果。下午唐建武的团队携带碳通量测量仪器和其他现场工作器具,前往长江北支的堡镇港桥附近围垦大堤边的拍摄地点。现场是一处大型潮水沟和芦苇、互花米草湿地,此时正值落潮期间,水道里水流湍急。剑武和他的团队向大家展示了野外仪器测量的情况,现场回答了记者的问题,这些都被项目组拍摄了下来。在CCTV4制作的“远方的家”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剑武老师的风采。

有一段时间,剑武和我的宿舍都在闵行校区青年教师公寓,所以经常见到。20213月我卸任国重室主任职务后,有一次在教师公寓大院里遇到他,互相问候近况,他忙于崇明生态研究院的工作,经常是吃住都在那里。我提到离开管理岗位后,要回归一线研究工作,他认真地说,欢迎去崇明生态研究院做研究,将保障一切实验、办公条件。2021612日我又到了青年教师公寓,给他发送了如下的微信:剑武,最近情况怎样?我这回来上海三天,没有能见到你。关于碳中和研究,基金委发布了项目通知,你是否已经申报?身体健康是否恢复?祝好 高抒。他在回复中则问到我返回南京大学后的工作情况。

剑武的工作极富成效。除崇明生态研究院的运行之外,他的研究组科研产出丰硕,回国的当年就在《中国科学》发表了综述论文(唐剑武, 叶属峰, 陈雪初, 杨华蕾, 孙晓红, 王法明, 温泉, 陈少波, 2018. 海岸带蓝碳的科学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8, 661-670.),接着又在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论文(Wang FM, Lu X L, Sanders C J, Tang J W, 2019. Tidal wetland resilience to sea level rise increases their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United Stat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 5434.)。蓝碳研究顺利展开,已经迎来大展宏图的机遇。

然而,他的生命竟然消逝在正当年富力强之时。我们将会想念他,永远学习他低调务实、诚实率真、忍辱负重的精神。

202316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3708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