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师友从微信上发来消息,何起祥老师因病于2023年1月1日在青岛逝世。他的音容笑貌顿时在脑海中涌现,我们又失去了一位辛勤耕耘、思想活跃的老师。
我个人与何老师的交往只是最近20年的事。此前阅读过他翻译的许靖华《地学革命风云录》,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期间(1996-2000)得知他曾任地质矿产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多年在国外担任政府间组织“东亚―东南亚地学项目协调委员会”科学技术主管。后来,在青岛中科院海洋所第一次见到了他,此后又同在沉积学会工作,因而有机会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
何起祥老师在沉积学领域的知识面很广,也十分重视现代沉积作用(参见附录)。本世纪初,我与李家彪共同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的首席科学家,此前我在沉积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输运和堆积过程的,但这个项目的目标之一是了解沉积体系的形成演化,所以需要改变现代过程的研究视角。当时,沉积学会的活动使得我能够与何老师多次探讨相关的问题。他的建议是要利用沉积动力学方法解释地层,通过时间尺度的扩展与层序地层学对接。这是很有启发性的,促使我们意识到现代过程需要包含全新世乃至更长的地质时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思考,我们研究组制定了全新世沉积体系模拟的研究方案,并在2003年开始发表相关论文。这一次研究方向的拓宽得到了何老师的很大帮助。
几年之后,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于2009年10月在青岛召开。会前,何起祥给我发来了参会的邀请函:“您是海洋沉积动力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近年来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比较了解,我们诚邀您为大会的组稿人。”在他的鼓励下,我们组织了陆架海岸沉积体系的专题,多位学者报告了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的研究进展,我本人则在同行们的帮助下,完成并宣读了学术报告“全新世沉积体系与记录形成的现代过程”,代表我本人转型到新方向的初步成果。
此次大会上,沉积学会领导还鼓励我们提出下一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承办的申请。何起祥老师再次给了我们鼓励。“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承办申请书”初稿完成后,他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虽然此次申请没有成功,但举办再下一届会议的申请得到了沉积学会的支持,最终“第七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由南京大学承办。
2010年,我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空间开发利用及环境生态评价技术”的资助。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探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建设人工岛的可行性,因而辐射沙脊群的沉积体系问题。我们邀请何起祥老师加入项目专家组,他也欣然同意了。后来,他在项目会议上建议要围绕人工岛的任务,弄清本区域地质结构,加强潮汐-波浪动力场评估,尤其是地层的三维格架、末次冰期界面和最大海泛面位置、区域性地层压实过程、水动力和冲淤平衡计算、荷兰围海工程经验的借鉴等,为项目目标的完成作出了贡献。
何起祥老师晚年笔耕不辍,写成科普著作《趣味沉积学》。2016-2017年,沉积学会与我联系,要为本书的出版审稿。我在阅读中感到了很大乐趣,受益匪浅。内容很丰富,很有可读性。当时提出的补充修改意见有两点,一是本书内容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人群似乎难度稍大了一点,若要针对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读者,那么《沉积学史话》作为题目似乎更好一些;二是文中对于英国科学家R. A. Bagnold的刻画,最好能提及他本人的自传(Bagnold, R.A. 1990. Sand, Wind, and War: Memoirs of a Desert Explorer.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2 pp.)。
没有想到,何起祥老师就这样突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会在心中记住:何起祥(1936-2023),一位敬业、宽厚的沉积学家。
附录:何起祥老师的部分著述
何起祥, 1975. 评沉积相的概念及相分析方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 6-9.
何起祥, 1977. 沉积岩石学中几个传统观点的剖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 20-28.
何起祥, 1977. 评沉积建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 93-100.
何起祥, 1980. 蒸发岩的干化深盆地说评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 33-35.
何起祥, 1981. 细粒沉积物底形的实验研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 36-44.
何起祥, 1981. 水槽底形序列及其与水流变量的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 59-68.
许靖华, 1985. 地学革命风云录. 何起祥译, 北京: 地质出版社
何起祥, 张明书, 韩春瑞, 1986. 中国西沙礁相地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何起祥, 业治铮, 1990.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沉积作用的比较沉积学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2), 1-12,
何起祥, 张明书, 1990. 西沙群岛新第三纪白云岩的成因与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2), 45-55.
何起祥 业冶铮, 1991. 受限陆表海的海侵模式. 沉积学报9(1),1-10.
何起祥, 李绍全, 刘健, 2002. 海洋碎屑沉积物的分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 115-121.
何起祥, 2003. 沉积地球科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沉积学报, 21(1), 10-18.
何起祥, 2003. 地球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展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3(3), 115-122.
何起祥, 2006. 中国海洋沉积地质学. 北京:海洋出版社, 503pp.
何起祥, 2010. 中沉积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4), 1-10.
何起祥, 许靖华, 2010-2011. 海底探索史话. 海洋世界, 多期连载.
何起祥, 2017. 趣味沉积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3705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