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12年前的一次发言,挖掘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些反思。我们每天忙碌,但成就很小,学校空转,个人承受无谓的压力。这一切与我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科融合的今天,我们却刻意强调学科,还有劳民伤财的学科评估。通过反思,说不定能够发现我们究竟输在了哪里。)
目前,多所高校提出了大规模扩大二级学科个数的要求,这说明了什么?应如何解决?此前,教育部允许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自设一些二级学科,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南京大学在地理学领域内已经自设了5个二级学科,比正式的二级学科个数多得多。在前一阶段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了扩充至8~10个二级学科的主张。地理学一级学科之下原有的3个二级学科可以说已经无缝覆盖了本学科的全部内涵,既然如此,为何要提出新的二级学科分类主张呢?我认为,从好的方面想,这种状况是有客观理由的,那就是多学科交叉的驱动。例如,要想培养海岸带研究的专家,其培养方案显然不能仅限于自然地理学。它不仅要涉及地理学的其他二级学科,即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而且还需要海洋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的支持。其他领域如城市研究、资源与环境研究等也都是如此。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二级学科数量较少,那么有时并不能明确指示某些复合学科的归属,例如,将历史地理学归入人文地理学,这种关系并非一定成立,历史地理学也会涉及自然地理学和地图学。因此,当一个复合学科(或研究方向)涉及到多个二级学科时,在我们的管理体制下人们就会要求明确学科归属。而如果每个复合学科都要成为一个新的二级学科,那么潜在的二级学科数量可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
因此,多学科交叉的客观需求无法用不断扩大二级学科数量的办法来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问题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学科介入,增加二级学科的数量是无济于事的。不仅如此,二级学科的增加将给教育部的管理带来巨大的难题。目前,在只有3个二级学科的情况下,全国各个学校已经忙得团团转,以摊大饼的方式扩大队伍、打点专家搞关系、博士点和重点学科评审,如此等等,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据有的学校反映,申报一个博士点就要花费巨额经费。若把二级学科的个数提高到10个以上,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的申报活动将变得难以控制,助长不正之风的盛行。而且广大教师的时间、精力和智慧被引导到这些杂事上,将会使学科建设变成学科破坏。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区分学科和博士点。二级学科数量要少,博士点数量可以增加。学科设置是教育部进行管理的基础信息,全国有这么多个地理学科院系,谁的实力更强、谁办得有特色、谁对社会的贡献大,要有一些衡量指标,而这些指标要落实到一些具体且有限的几个学科来进行评价,才有可操作性。从需求上看,博士点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由于博士点是针对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因此其数量必然较多。在西方国家的大学,这是以Ph.D. Program的形式出现的,一个院系可以自己设置,也可以与其他院系联合设立。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之一,是不同国家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办博士点。既然博士点不必与某个二级学科相对应,也就没有必要增加二级学科的数量。此外,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学科授予的方式也应改变。大学的学位证书上其实并不需要学科或专业的信息,只要有学位类型(即理、工、医、农等)和授予学位的机构、大学和院系的信息。我们的学位证书上要标注专业,这不利于学科交叉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淡化学科和专业,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
(高抒2011年6月22日在地理学科评议组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37031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