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炭:即蜃灰。一说,蜃灰与木炭。
蜃灰:用蜃壳烧成的灰。其用途与石灰同。
1.天子丧葬才有资格用蜃灰
《易下·系》: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远古时丧葬很简单,没啥礼仪,不用棺椁,不立坟墓不植树,在尸体上堆上一层树枝,就算完事。后来某圣人改变了原始状况,丧葬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左传·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君子谓:“华元、乐举,于是乎不臣。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
八月,宋文公去世。开始厚葬:用蜃灰与木炭,增加陪葬的车马,开始用活人殉葬,用很多器物陪葬。椁有四面呈坡形,棺有翰、桧等装饰。君子认为:“华元、乐举,在这里有失为臣之道。臣子,是为国君去掉烦乱解除迷惑的,因此要冒死去谏诤。现在这两个人,国君活着的时候就由他去放纵作恶,死了以后又增加他的奢侈,这是把国君推入邪恶里去,这算是什么臣子?”
2.蜃炭与石灰之作用
蜃炭即蜃灰。也有说,是蜃灰与木炭。
蜃炭功能同石灰,主要用来吸湿防腐驱虫粉刷墙壁等,很早就有了。
《周礼·秋官·赤友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郑玄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孙诒让正义:“掌蜃注谓蜃炭可以御湿,盖兼可以杀虫,故持其炭为灰,以被墙屋而攻之,则虫豸畏其气而走避也。”左传·成公二年:“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杜预注:“烧蛤为炭以瘞壙,多埋车马,用人从葬。”杨伯峻注:“蜃即用蜃烧成之灰,炭乃木炭,此二物置于墓穴,用以吸收潮湿。”
《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旹弟静绍封”裴松之注引《魏略·清介传·沐并》(魏·鱼豢):“圹穴之内,锢以紵絮,藉以蜃炭,千载僵燥,托类神仙。”
3.蜃炭与石灰早就有了
蜃炭与石灰功能相同,三代或之前就有了。
蜃炭:远自先秦时期,沿海地区即有以牡蛎壳烧制石灰的传统。先秦文献中将这种由生物体烧制而成的石灰称之为“蜃炭”,在房屋营造和修建坟墓时将其用于粉刷墙壁和杀菌除虫(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卷16)。
石灰:古人开采山石烧制石灰,至晚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经出现,其时原材料以料姜石为主(王炜林等.陕西白水县下河遗址大型房址的几个问题[J].考古,2012·1)。到龙山文化时期,发展为以石灰石烧制石灰。2004年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出土的窑内(公元前2900—公元前2100 年)残存有块状石灰、石灰粉、破碎的青灰石块和烧过的硅质灰岩石块(《旬邑下魏洛》P.473)。石灰岩烧制石灰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使用石灰岩烧制石灰的明确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博物志》:“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积著地,经日都冷,遇雨及水浇即更燃,烟焰起。”
4.宋文公用蜃炭是僭越行为
《注》:郑司农(汉经学家郑众)说以《春秋传》曰“始用蜃炭”,言僣(古同僭)天子也。引《春秋》者,是成公二年,“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虽二王之后,不得纯如天子亦用蜃,故被讥。引之者,证天子之宜也。
5.蜃炭为什么金贵?
宋文公那个年代蜃炭与石灰早就有了,工艺也成熟了。蜃炭与石灰的原料也不贵重稀缺,为何只有天子才能使用?
早期的古代文献多出现“蜃炭”和“蜃灰”,“石灰”一词很晚才出现。
《周礼》中有“焚石”一词可能是石灰。《周礼·秋官·司寇》记“壶涿氏”职掌,称其“掌除水虫……以焚石投水”。清吴浩《十三经义疑》解释:“焚石,即今石灰也。故疏云:‘石燔烧,得水作声,使水虫惊去。’不曰‘石灰’而曰‘焚石’,取其热也。”
虽然蜃炭与石灰早就有了,但从文献上看,牡蛎壳生产的“蜃灰”的普及使用很可能早于石灰石生产的“石灰”。
有古人推测,彼时的“蜃灰”是沿海诸侯国以蛎壳为原料生产的,诸多内陆国不产“蜃炭”,周王朝营造宫室所用的“蜃炭”从齐国运输而来。这种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
周王朝建国于陕西、河南,为内陆地区,用“蜃灰”要千里迢迢从沿海诸侯国运来,成本很高,规定仅天子使用也是有可能的,物以稀为贵嘛。
宋国是内陆小国,用“蜃灰”要从沿海的外国进口,宋文公也是一国之主,丧葬用“蜃炭”经济上虽然不成问题,在那个年代,作为公众人物,礼制行为上遭人口舌在所难免。
蜃炭与石灰已经算不上重要的建筑材料,但在卫生防疫、保障人们健康上一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此外,它还参与并成为古代礼制发展史上一段有趣故事的主角。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南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8089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