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大地震5级以上余震逾500次创历史记录:关注太阳潮调整期

已有 2336 次阅读 2011-6-3 04: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太阳潮, 日本大地震

日本大地震5级以上余震逾500次创历史记录
2011年06月02日12:05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气象厅测定数据显示,截至2日上午8点东日本大地震里氏5级以上余震已达500次,而这距离3月11日地震发生尚不到3个月。被认为诱发而生的内陆型地震并不包括在上述数据之中。
此前日本国内地震中余震最多的是1994年北海道以东近海地震(里氏8.2级)发生后80天内126次余震,此次可谓大幅刷新了记录,更是连创观测史上的新高。
    据日本气象厅透露,里氏6级以上和7级以上余震共81次和5次。仅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就发生里氏5级以上余震158次,5月起平均每天发生0至4次。
    震度(日本标准)1以上(有感地震)的余震也大致呈减少趋势,但5月以来连续多日每天余震超过10次,5月25日甚至在福岛县测得震度5弱的余震。
    日本气象厅称,“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型余震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今后仍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余震。即便小于里氏7级,若沿岸和陆地发生余震,其最大可能
http://news.qq.com/a/20110602/000745.htm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2011-5-6 05:37 
2011年6月潮汐组合:日本余震进入太阳潮调整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6月是第一个弱潮汐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地球转速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容易激发突发事件。
    潮汐组合A:2011年6月2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111度,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加快,潮汐南北震荡最强,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潮汐组合B:2011年6月9日为上弦,日月小潮,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15度,12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C:6月16日为日月大潮,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39570度, 两者强叠加,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北回归线,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6月23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 000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E:6月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39683度,太阳在北回归线附近,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靠近,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和地球自转加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6月22日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日本9级地震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6月进入余震太阳潮调整期。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级地震海啸,在3个月后,2005年3月29日发生8.5级余震。天文背景是:12月22日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3月21日春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导致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见附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451085.html

上一篇:面对南方连续两年大旱的尴尬:气象局拒绝“南旱北涝”说?
下一篇:湖北村民将投资百万抗旱工程拆毁:天灾人祸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