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面对南方连续两年大旱的尴尬:气象局拒绝“南旱北涝”说?

已有 2948 次阅读 2011-6-2 16:0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象局, 南方, 大旱, 南旱北涝, 赵振国

面对南方连续两年大旱的尴尬:气象局拒绝“南旱北涝”说?
                 杨学祥
    据新闻媒体2003年3月22日报道,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回答说:“简单来说,上次西南大旱的成因肯定不一样,那是秋冬春连旱,发生的地点也不一样。至于国外所说的‘南旱北涝’,实际上举个例子,去年也有盛极一时的‘千年极寒’说法,最后也没有什么。如果仔细研究那份报告,那也只是一份大报告中挑出来的一小部分内容,事实上包括美国气象学界也认为,真正对未来的预测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气象学家,(而且)现在超出10天的预测不确定性就非常大了,几年十年,更长的预测目前还有困难。”
    赵振国就是国家气候中心的退休气象专家,他的理论预测被实践证实,却被后来者遗忘,至今仍拒绝承认。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国科学前辈的科学成果?“不能预测”已经成为相关部门不作为的“护身符”。
 
附件:
 
中国气象局回应“南旱北涝”说:干旱成因不同
  
http://www.rednet.cn  2011/6/1 9:52:56  红网 
 
  昨日下午,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及公众介绍了5月份全国天气气候概况和6月上旬天气展望。中国气象局预计,6月上旬,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呈增多趋势,3日-7日,该地区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局部地区有暴雨。
  新华社昨日报道称: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小雨或阵雨,雨量不大、分布不均,6月3日起雨水将逐渐增多。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旱情程度重,降雨对缓和部分地区旱情的作用有限。本报记者雍兴中 北京报道
  旱灾成因
  “冷暖空气不匹配致降水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成为昨日新闻发布会上提问的焦点。
  对于此次旱灾的成因,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分析说:“总的来说,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冷暖空气不匹配,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
  陈振林说:“近来全国有13次冷空气过程,其中5次深入南方,所以冷空气很活跃。同时,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今年的南海季风本来较早,但中断了,印度洋来的水汽不足,而太平洋副高偏东偏弱,今年的2号热带风暴也因此没有带来水汽。因此这些条件都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有效降水。”
  据介绍,2011年春季(3月1日-5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为193.9毫米,较常年同期(410.4毫米)偏少52.8%。与此同时,该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7℃。
  “此次干旱,长江三峡向下游补水起了很大作用,而大型水利设施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针对本报记者的这一提问,陈振林说:“我们在三峡开建时期就在区域设了气象观测,长期进行观测、对比、分析,蓄水前后也针对局地小气候做了观测分析,因为一个大的水体对局地小气候会有影响,结果显示,对降水没有影响。此次干旱还是由于大气环流,水循环异常造成的,这是主要原因。”
  旱灾比较
  “与西南大旱成因、时间不一样”
  去年我国西南也发生了大旱,今年又发生了长江中下游干旱,这之间有何异同?连续两年南方干旱,是否印证了此前美国GBN报告(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作出的《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提出的我国将从2010年起进入“南旱北涝”的说法?
  对此,陈振林回答说:“简单来说,上次西南大旱的成因肯定不一样,那是秋冬春连旱,发生的地点也不一样。至于国外所说的‘南旱北涝’,实际上举个例子,去年也有盛极一时的‘千年极寒’说法,最后也没有什么。如果仔细研究那份报告,那也只是一份大报告中挑出来的一小部分内容,事实上包括美国气象学界也认为,真正对未来的预测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气象学家,(而且)现在超出10天的预测不确定性就非常大了,几年十年,更长的预测目前还有困难。”

[稿源:潇湘晨报]
[编辑:姚冶]
http://tour.rednet.cn/c/2011/06/01/2272847.htm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450912.html

上一篇:专家称须防旱涝急转
下一篇:日本大地震5级以上余震逾500次创历史记录:关注太阳潮调整期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杨正瓴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