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的梦想:爆燃发动机
杨学祥
年轻时的我有一个梦想:制造爆燃发动机。
蒸汽机太笨重,我想蒸汽锅炉去掉,让水直接进入烧热的气缸,通过水爆燃,推动活塞的运动。基本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内燃机加热汽缸,周期性地注入水,即冷却了气缸,又让水的爆燃产生动力。这是既环保又节能设计,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现在把这一原理解释地震火山成因上:
可能性
AI智能回答
岩浆遇到水是否会发生爆炸,取决于多种因素,以下是详细解释:
岩浆的温度和性质:岩浆的温度通常在900到1200摄氏度之间,是一种高温粘稠的熔融物质。当岩浆遇到水时,水会迅速蒸发成水蒸气,体积急剧膨胀4。
接触方式和环境:如果岩浆和水是逐渐接触,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让生成的水蒸气逸出,那么可能不会发生爆炸。例如,在一些自然环境中,岩浆流可能会慢慢流入海洋,与海水接触,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立即引发爆炸。然而,如果岩浆和水是突然大量接触,并且在一个封闭或受限的空间内,生成的水蒸气无法及时排出,那么就很可能发生爆炸6。
实验观察:有实验显示,当岩浆遇到水时,最初会看到岩浆在接触到水面的一瞬间将周围的水煮沸腾,并形成红色的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红色的岩浆泡会被冷却变成黑色,漂浮在水面之上。这表明岩浆遇水后会逐渐冷却固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剧烈的物理反应2。
综上所述,岩浆遇到水是否会发生爆炸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岩浆的性质、接触方式以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
你可能还想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503790.html
AI智能回答
火山喷发物质主要包括岩浆、火山气体和火山碎屑。
岩浆是火山活动的主角,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挥发性成分,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岩浆的性质决定了火山喷发的类型和规模。火山气体主要成分是水蒸气,还有二氧化碳、氮气等。大部分水气来自熔岩内部,其它水气来自地表水或地下水。火山气体携带大量火山灰、火山尘等,所以火山气体喷发时就像黑云升起一样。火山碎屑是火山口喷出的固体物质,包括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和火山岩。它们的直径和体积不同,可以根据大小进行区分.
火山气体主要成分是水蒸气,还有二氧化碳、氮气等。大部分水气来自熔岩内部,其它水气来自地表水或地下水。当岩浆增温膨胀时, 形成地表裂缝, 地表水乘虚而入, 遇到炽热岩浆发生爆炸, 变成水蒸气喷出火山口. 爆炸打开火山通道, 后续喷发物接踵而来.
裂缝形成和外来水遇见岩浆后爆炸是关键一环, 而地壳潮汐形变可以胀缩裂缝长短和深度. 对地震而言, 传递信使不是外来水, 而是大气中的氧, 他与地下天然气相遇, 同样发生爆燃.
在没有天然气埋藏的地块,地震信使仍然是地表水, 这是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最活跃的原因,也是海底火山喷发强烈的原因。
天然气爆燃威力比天燃气压力大得多, 引爆天然气需要3个条件:有足够大的空间充满天燃气且天然气密度达到燃爆标准、充足氧气助燃、有明火点燃。
事实上,强潮汐组合与弱潮汐组合的交替,形成最大的地球潮汐形变,增大地球呼吸幅度, 造成球壳呼吸交替, 形成氧气和天然气间歇性混合和爆燃的机会,可以激发强震的发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地球球壳容积变小, 呼出地球内部的水蒸气和天然气, 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高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
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地壳容积变大, 吸入大气的氧气和地表水, 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高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日月小潮和日月大潮的交替可以拉大地球潮汐形变的差距,增大球壳呼吸量, 同样可以激发强震的发生。
爆燃理论是解释地震成因的新模式,可比压力学说提供更强大的地震动力,潮汐形变导致的地球球壳不停呼吸,使天然气不停地周期性爆燃,形成前震、主震和余震。
由于潮汐周期还有13.6天、半日、1日、半月、一个月、半年、一年、4年、12年、18.6年、29年、60年、179年等周期,不同的潮汐形变规模引发的地震级别越来越大。裂缝大小和氧气或地表水吸入量决定地震规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503790.html
参考文献
杨冬红, 杨德彬, 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4): 926-934.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4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