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震活跃期和特大地震活跃期的区别和联系

已有 506 次阅读 2025-8-1 19:5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震活跃期和特大地震活跃期的区别和联系

 

                                杨学祥,杨冬红

 

 

地震活跃期

 

地震时间分布是描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术语。根据统计,地震活动可分为地震活跃期和地震平静期,前者指地震频次高、强度大的时间段,后者指地震频次低、强度小的相对平静阶段。

本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历了1895年-1906年、1920年-1934年、1946年-1955年、1966年-1976年四个地震活跃期。在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期,我国大陆共发生12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30万人死亡。在第四个活跃期的十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在此地震活跃期,发生过1976年巴音木仁6.2级地震,也发生过1970年西吉5.5级地震,有117人死亡。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9%9C%87%E6%97%B6%E9%97%B4%E5%88%86%E5%B8%83/10943597?fr=aladdin

 

特大地震活跃期

 

     我们在2006-2017年提出了划分特大地震活跃期的新方法,标准数据精确科学,理论推导无懈可击,实践验证鲜明,发表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上。

    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主要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极值和月亮赤纬角极值三者叠加时期(见表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表1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太阳黑子极值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太阳黑子

1895-1897

发生1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893峰值

1904-1906

发生1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05峰值

1913-1915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发生2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23谷值

1931-193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38峰值

1940-1942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发生2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1954谷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7峰值

1959-1960

发生1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964谷值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未发生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未发生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发生3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最大值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2008谷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2 峰值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概率最大

概率大

概率最小

 

勘察加8.7

?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2023-2025峰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95813.html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77

0

2

2000-2035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67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6175.html

         特大地震活跃期经受住了勘察加8.7级地震的考验。

地震活跃期和特大地震活跃期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区别是研究范围和规模不同,主要联系是局部规律大致符合整体规律。这在表3中非常鲜明,可以相互参考和借鉴。

表3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中国地震活跃期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区别

 中国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5-1906

1920-1934

时间大致

一分为二

第一 活跃期

第二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46-1977

117

1

4

1946-1955

1966-1976

时间精准

一分为二

 第三活跃期

第四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2000-2035

77

0

2

 

结论

      研究两种活跃期很有必要,可以相互验证。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Study on 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9.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90-91.

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 Frequent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10.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YangDH, Yang X X. Australiasnow in summer andthreeiceregulatorsfor El Nino events.ProgressinGeophysics (inChinese),2007,22(5):1680-1685.

11. 杨冬红, 杨学祥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12.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9469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496138.html

上一篇:2025年7月太阳黑子日平均为120.81
下一篇:2025年8月1日晚报:弱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收藏 IP: 221.9.99.*| 热度|

5 宁利中 杨正瓴 王涛 高宏 雒运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