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专家: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18日13:03
地震研究 不可忽视天文和大气因素
辽宁日报:您是说“潮汐”与地震还有很大的关系?
杨学祥: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却有8次之多;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也有3次,包括1999年我国台湾“9·21”大地震(发生在农历十二)。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4年印尼地震也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上、下弦前后或满月前后,江、海潮汐都比较强烈,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强潮汐对地震火山的激发作用,这个激发作用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盛期和交界处更加明显。
辽宁日报:您的天文与潮汐对地震影响的论断在科学界是否已经有了共识?
杨学祥: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利用地震资料和天文周期分析的方法开展中期地震预报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还有专门的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今年2月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而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记得3月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许绍燮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地震学家预测,绝大部分人只关心地球内部,结果是获得的有效信息仅仅只有30%,还有70%的信息可能在哪里?他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地震活动与太阳活动的百年、四季和昼夜相关联。
大地震的统计 强震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存在对应规律
辽宁日报: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就是海水怎样运动,或者何时发生变化能引起地震,特别是强震?
杨学祥:我们先看一组统计数据,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其中在1889-1924年发生6次(国外数据是4次),在1925-1945年发生1次,在1946-1977年发生11次(国外数据是7次),在1978-2000年发生0次,在2000-2010年已发生4次。具体的地震名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辽宁日报:这个时间段的划分和统计有何意义呢?
杨学祥:刚才讲了,海水的温度变化是关键,那么,其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太平洋上空的一种高空气压流,称为“拉马德雷”,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并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形式持续20年至30年。“暖位相”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向大陆移动,在它的推动下,中太平洋海面降低。当“冷位相”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这样,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从而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1889-1924年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是暖位相时期。2000年地球再次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2010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是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是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
辽宁日报:我听明白了,主要是海水的激烈流动和升降惹的祸。那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也会使海水增加,近几年的强震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杨学祥:有很大关系。从大的时间跨度讲,地球气候是冰期和间冰期反复交替,形成冷暖交替,而冷暖变化导致冰川或增加或融化,这一变化就使得海水增减、地壳均衡遭到破坏,形成地震和火山的周期活动。 从近百年来看,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变化是环太平洋强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另一个原因。刚才说了,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22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强震,全球气候在这一时期也是迅速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增加了5厘米至10厘米厚的海水层,水多了就重,对下面洋壳的压力就要增加。在暖位相末期,就是200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压得洋壳不得不破裂下降,更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过程中受到地缘陆壳的强烈挤压,于是俯冲到陆壳下面,这一过程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强震,所以地震多集中在陆海边缘,危及沿海城乡的安全。反之,当海平面下降时,洋壳压力减少,上升扩张,次强地震就发生在大洋中脊,对人类几乎就没有威胁。
分析与结论 2000年开始地球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本报记者刘洪宇 (来源:辽宁日报)
地震专家: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图) http://news.sohu.com/20100318/n270921740.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