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不仅关乎国家的研究水平和实力,也影响着研究生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研究生自我培养的几种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描绘了当下一些研究生的生存状态,最近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新思考和新感悟,写出来跟各位老师同学讨论交流一下,愿为引玉之砖,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要申明,我的观点是侧重研究生要有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这并不是说导师的作用不重要,请读者诸君明鉴。而是在目前社会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在的高等教育如此“倾颓”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呢?只能靠学生自己,这才是最有效的。你想明天就改变大环境,不可能,改变别人不容易,要改变自己,曲直向前,才能福慧双全。我所说的“恶劣”也好,“倾颓”也罢并不是抱怨我们现在怎么怎么不好,精英化也不一定都好,大众化也不一定都不好,而是想说明一个基本的道理,现实情况已经这样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你能怎么样呢?!这种无奈与辛酸更与何人说!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培养自己。
其次,研究生在自我培养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研究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在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变换中,或多或少会有困难和瓶颈,迷茫与错乱。我提一个问题,所有的研究生是不是成才环境都一样呢?显然不是,研究生个体呈现多样性,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么,情况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呢?也不是,成才的过程虽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模型,但是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还是有一些共性,不然我们在这里探讨这些问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就我自己读研几年的体会,我总结了大概有两大困难和两段瓶颈,这是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我们会阐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和瓶颈的六点措施。我们先阐述第一部分:
困难一:当天真遇到现实,兴趣不在,成就感丧失。
其实每一个研究生再上研究生之前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只不过后来的现实使理想者现实,热血者心冷,极端者寻死腻活罢了。一些学生一开始对读研充满着神秘感,自信满满,对某个领域很有兴趣,特别想做研究,也许是儿时的梦想,也许是对职业的向往,但是当天真遇到现实,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也许一年之后,他们就发现研究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就好像一个搬砖工,把一批砖头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一块两块三四块……等搬好了一堆之后,工头跟他说,好,再把砖搬回去,一来一去,那点兴趣早就磨完了,当初的激情也耗干了。
其实,这就是我们很多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主要还是心理预期跟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把事物想得过于简单而美好,从一些书籍、报纸杂志看到学术成果的价值,看到学术明星很光彩夺目的一面,但是想不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心血,说到底这是一种眼高手低的表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做的课题有的时候并不能立竿见影,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属性,不可能今天有个想法,今晚就在实验室得到实现,明天就表征完全,得到验证,后天就能发表,还是头版头条,大后天就能得个国际大奖,科研也好,人才培养也罢,那都是漫长的马拉松过程,量变渐渐引起质变的过程,成就感反馈时间也许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大部分时候我们是默默无闻的,也许努力了大半年,结果什么都没有,这非常正常,这样使得学生的研究兴趣难以保持。
困难二:当毕业遇到失业,方向不在,幸福感丧失。
在研究生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头顶上始终悬着一把剑,那就是就业。一些爱思考的研究生,总是会问,我读研究生有什么用?每天都在干搬砖的活,到底能给我未来找工作有什么帮助?每一个都会有这么一段迷失与痛苦的经历,究其根源,主要是现行的研究生培养范式与社会就业存在脱节的现象,当然这种脱节现象也不可避免,因为研究生培养不是为了特定公司培养特定性状的人力资源产品,要做到无缝链接基本不可能,只要不是严重脱节与背道而驰就行了,不能要求太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学几个ABC吗?显然不是,是学几个反应吗?显然也不是,那是什么呢?应该是为了就业。学习是学习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和思维,这才是就业之道,这也是我们读研所努力的方向。
就业问题始终会牵绊着我们研究生的培养,也萦绕在我们每一个研究生的脑海中。一些具体的表现为,导师们会发现,做着做着,研究生就不在状态了,心猿意马,搞不好还要跟导师唱反调。大部分情况是研究生自己也很迷茫,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再加上外部的刺激,社会上“就业难”、“高房价”、“剩男剩女”等现实问题在研究生心头火上浇油,这使得我们心急如焚,幸福感全无,当然也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一代人的问题,这也使得研究生自身培养困难重重,这是一种危机,是危险也孕育着机遇,如果我们把时间都耗在自我迷失和怨天尤人上,那就是失去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科学思维的最佳时机。
前面阐述了两点困难,下面说两段瓶颈。读者诸君会问,困难和瓶颈有什么不一样呢?那直接说四点困难不就行了嘛?其实不然,困难是专门针对培养当中遇到的尖锐矛盾,总结提炼出来的,“困难一”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难二”实际上是就业问题的反思;而瓶颈是特指研究生自身水平与能力成长过程中的阻碍,带有阶段性的特点,所以我用了“段”这个量词来修饰瓶颈。
瓶颈一:角色转变与专业技能培训
研究生的生源不同,有的时候差异还很大,有的本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已经受到了系统的科研训练,有的完全是门外汉,但是他们上了研究生就在形式上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同样一个问题:由一名本科生转变成一名研究生。角色转变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我们一辈子也许有很多次转变,是飞跃还是蜕变,因人而异。研究生和本科生其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思维上,研究生是先学再做,而本科生是先学再考试,我不想多说国内的本科教育怎么怎么不好,因为不是我们本文论证的重点。除了思维不一样,以此带来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新生能不能很快进入角色,这就是第一个瓶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给我们的专业知识做个升级,一方面我们会大面积的接受一些实战操作。就我自己所从事的有机合成来说,上了研究生,你首先你得努力自己能设计线路,掌握一系列有机合成的单元操作,独立操作各种仪器,使用各种专业软件等。我也知道一些其他学科,也需要掌握专业软件,这个也是以后就业工作的砝码,更是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适应环境之后,跟着师兄师姐好好学,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但紧接着就进入一个漫长的瓶颈期,基本的东西都会,但是易学难精。也有的同学比较慢热,快要毕业的时候才算把一整套的技能都掌握,从硕士培养的角度,我觉得只要能融入一个课题组,发挥属于自己的作用,熟练掌握本专业本领域一系列基本的技术,这个研究生就没有白读,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肯定是有好处,但是从培养博士的角度,只会基本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瓶颈二:达到毕业要求之后,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
经过漫长的瓶颈期,有的同学通过学习和感悟,如果英语也不差,从实验设计到付诸实际,从结果反馈到理性设计,从论文投稿到接受发表,这一系列的过程走下来,等到我们发出第二篇第三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又会迎来第二段瓶颈期,达到毕业要求之后,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这个具体措施我们文章第二部分会详细来谈。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表面上看你什么都会,但是深究起来你又什么都不会,跟自己的导师相比,除了在科研经验上有所欠缺以外,好像火候远远没有达到。这时候大部分人就放任自流,反正也达到毕业要求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干嘛那么幸苦呢?其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够到这个层次,也是重要机遇,但是这个弹簧一旦松弛下来,也就错失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这个时候一般学生都到了硕士三年级,或者博士二三年级的情况,如果要马虎大意,也就混过去了。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坚持如一,不断反馈,以后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面对两点困难和两段瓶颈,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和措施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增长才干呢?且听下回分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