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xyeco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

博文

实地调查的几点经验(之一)

已有 5335 次阅读 2007-7-3 13:59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实地调查

彭新宇
 
实地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攻读学位期间,由于项目研究的需要,我组织及参与了许多次实地调查。其中,在浙江金华市磐安县调查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在湖南湘潭市雨湖区调查养猪专业户污染问题、在北京密云县调查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河北保定市满城县调查草莓生产供应链问题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这些调查的目的均是获取关于农户社会经济情况的数据以用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因此,调查方法都是问卷调查、主要知情人访谈等方法。总体来说,这些调查都很成功,收集的数据质量很好,但在调查中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我想,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总结,这对于以后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问卷的总体设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获取模型研究所需的数据。必须对模型研究的目的、方法等有全面清晰的理解后,才能开始设计问卷,这样能避免“抓瞎”现象。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是什么,迫于时间关系草草地设计问卷。于是,研究需要的数据没有调查上来,而不需要的数据调查了一大堆。另外,还会导致一个结果,即调查问卷内容太多(长达30页以上),这样,在调查时农户容易失去耐心,进而影响数据质量。
 
(2)问卷中问题的设计。① 在计量单位的使用上,问卷中应尽量采用农户常用的计量单位。比如,在问卷中使用“市斤”而不是“公斤”。② 有必要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但不宜设计过多。比如“您觉得应从哪些方面来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此类问题,同一区域受访者的回答一般大同小异,且此类主观信息对计量模型研究并无多少帮助。③ 问题之间的先后顺序,应尽量按照受访者的逻辑思路来进行安排,可以按照“先易后难”或“先引入问题,再描述问题,再分析问题”的思路。问题与问题之间尽量不要出现思维上的跳跃。④ 选择题的选项设计要科学,比如“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不熟悉”这种四分类选项完全可以归为“熟悉,不熟悉”二分类选项,因为受访者对“熟悉,较熟悉,一般熟悉”之间的区分并是不很严格的。⑤ 在问卷末尾,针对调查员设计一题,要求调查员对此份问卷信息的正确性作一个判断,这样有利于后期对问卷信息的筛选。
 
(3)提问方法的技巧。① 在基调上要尽量让受访者从心理上能接受,如果能让其很自愿地接受调查就更好。我在密云县调查农村环境保护时,由于问卷中都是基于农村污染防治的问题,农户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农户对我们的调查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但是,在我们在提问时把表述方法变成农村环境保护之后,很多农户就能欣然接受我们的调查了。② 对于一些开放式问题,可以采取投标博弈法来获取比较准确的信息。比如“您家一年要消费多少公斤猪肉”这类问题,受访者很难直接给出一个准确回答,此时,调查员可以先给出一个值,比如“有40公斤吗?”,如回答“有”,则又问“有50公斤吗?”;如回答“没有”,则又问“有30公斤吗?”,如此直到询问得一个受访者无异议的回答。③ 有些问题,如“您家在当地的富裕程度:高,中,低”,可以通过调查员的直接感官来选择。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户盖了三层小洋楼,在回答此问题时仍然选择“低”,显然这是一种策略性回答。因此,此类问题凭调查员的感观可能更加真实。④ 在作支付意愿调查时(如询问受访者对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一定要向受访者说明本调查并不是作为政府征税或收费的依据,这样能避免受访者的策略性回答。
 
(6)其他程序性问题。① 建议采用入户调查方式,而不是把受访者集中起来调查。把农户集中到村委会开展调查,虽然效率很高,但收集上来的数据质量显然不好。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调查员到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的面谈式访问。② 如果问卷内容很多,建议给受访者一定的误工费,这样受访者能更加配合调查。③ 注意调查员与受访者之间的语言互通问题。我们在湖南湘潭调查时,有一位调查员是北方人,受访者听不懂他的准普通话,他也听不懂受访者的方言,沟通相当困难。④ 如果在散居特征突出的农村调研,为了保证调查员安全,女性调查员不能单独前往调查。另外,要保证调查员之间通讯上的便利,以免失去联系。⑤ 调查前准备一台照相机是很有必要的。⑥ 在调查期间,最好是每天晚上都召集全部调查员召开一个碰头会,对当天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处理,以保证第二天调查口径的统一。
 
希望以上经验对读者有所启发。如果还有未尽之处,非常欢迎您的补充意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53-4136.html

上一篇:标准化生产与专业化分工
下一篇:警惕循环经济成为逃避限批的暗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