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薛林:最是童心老诗人

已有 4923 次阅读 2007-8-29 16:05 |个人分类:诗联拾趣|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台湾, 诗人, 诗刊, 幼儿

 

我和薛林先生相识是在1993年秋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教授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主持召开的93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之后直至1998年,我们之间互有书信往来,尽管相交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我对老先生的印象却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常常觉得我们已是相识、相处很久且永远也忘不了的老朋友。

薛林先生是台湾著名的儿童诗作家,曾任台湾《布谷鸟儿童诗学季刊》、《诗坛诗刊》社长,《满天星童诗刊》编委,台湾儿童文学会及儿童文学协会发起人,新诗学会监事。19931月,他联合台湾几位热心幼儿诗歌创作的同道,共同创办了《小白屋·幼儿诗苑》季刊,这本刊物从此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小白屋·幼儿诗苑》印制非常精美,尤其是每期封面精心设计的剪纸,都在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令人爱不释手。这份刊物的出版资金纯由个人资助,因而每期只印300份,由薛林先生负责分赠海峡两岸暨海外儿童文学社团、图书馆以及喜爱幼儿诗的朋友。我有幸被薛先生列入赠送名单,从第一期创刊号直至前几年停刊的最后一期,薛老师从没间断过给我寄送。

《小白屋》只发表约稿诗作,不接受投稿。那段时间我应薛老师约请,给刊物写过几首儿童诗,并先后在1995年的7月号、10月号和1996年的7月号上发表。由于刊物的阅读对象为学龄前儿童,且基本上是由大人读给幼儿听,因而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幼儿化处理非常重要。我觉得薛先生很在意这个问题,我在《小白屋》上发表的几首诗,他都做了些许的语言上的处理,使得这些诗更适合幼儿朗诵或聆听。

我至今不知道薛林老师的真实年龄,他写给我信的字迹是那样的工整、清秀,字里行间流淌着爱意和谦和,展示给我的是无限的青春和活力。但从吕进教授为薛老师《天使之爱》诗集写的序来看,薛先生1946年就出版了第一部个人诗集《帆影》,诗集上的个人照也是一幅慈祥的长者模样,据此推算,他现在应该是接近80高龄的老者了。

然后,诗人的心永远是年轻的,尤其是喜爱儿童诗并终生致力于儿童诗创作的薛林。在我看来,薛老师是永远也不会老的,因为他心里充满了爱,充满了对儿童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整个世界的爱。

“您把心给了他,/他必然把心给您。//我拥有那么多颗心,/所以我富有。”这是薛林老师写的一首小诗“心与心”。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他待人、处世的真诚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也使我悟出了他永远年轻的奥秘:富有爱心且不断奉献爱心的人,永远也不会衰老。

薛林祖籍为重庆万州,尽管客居台湾已近60年,但他对家乡依然一往情深,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心。1993年,他将退休金捐献给中国新诗研究所,为家乡青年诗人专门设立了“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奖”,迄今已有9位富有成就的重庆青年诗人成为这个诗奖的得主。

我不是一个勤于写诗的人,与薛先生交往,都是他写的信多,我回馈的少,因而心里一直充满愧疚。1996年,为了表示对薛老创办《小白屋》诗刊的支持,我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曾写到“我愿采撷儿童语言的花朵,妆点美丽的《小白屋》……”。这封信后来被薛先生收入他的文集《感动99》。其实,真正一直在全身心“妆点美丽的《小白屋》”的人,就是薛林和那些与他一样热爱儿童、热心于儿童诗歌创作的诗人们。

薛老师尽管年龄已经不儿童了,但他的心和创作的诗却永远属于儿童。最是童心老诗人,这是老先生和他写的诗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我对这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前辈想给予的评价。我想,他的那首“小河”诗或许更能表达他在今后人生中的期盼和寄托:小河,/唱着激昂的歌儿,/自山谷中奔来。//我问:去哪里?/她说:大海。   

顺便更正一下,在我和薛老师交往的日子里,他经常把我原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前身为北京工业学院)误写为北京工业大学,在有关文集中介绍我,也常常把我误写成文学硕士。好在两校附近的邮局已经习惯了这种经常搞错,所以薛先生寄给我的刊物、写给我的信,最后总都能转投到我的手中。把我误解成文学硕士,可能和1993年那次参加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几乎都是文科院校的老师有关。 而我恰恰是学工出生,获得的也是工学硕士学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47-6627.html

上一篇:费元春:中国妇女五百杰代表
下一篇:勇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位女企业家的自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