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徐霞客游记》称崇圣寺始建于唐代。《滇游日记八》十四日记,“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壮,而四壁已颓,檐瓦半脱,已岌岌矣。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时即南诏统治时期铸,其声闻可八十里。楼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而中谿所勒黄华老人书四碑俱在焉。其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铸时分三节为范,肩以下先铸就而铜已完,忽天雨铜如珠,众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但崇圣寺前现存三座塔。中间的塔高,称为千寻塔,16层约70米高,据说建于南诏衰落期。南北有稍矮些的塔,10层约50米高,有些相对倾斜,据说建于大理国初期。层数与徐霞客记录不同,不知何故。崇圣寺除三塔外在清咸丰年间烧毁。
金庸武侠小说风行,大理暴得大名。《天龙八部》中大理段氏依赖天龙寺奥援,故“天龙寺是大理段氏的根本”。天龙寺的现实原型就是崇圣寺。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除三塔外,现在所见崇圣寺景区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陆续重建。1997年重修钟楼,重铸了“建极大钟”。以后又重建了“雨铜观音殿”等。2004年在古代三塔和重建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之外,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布局,建有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望海楼、罗汉堂、祖师殿、千佛廊等。仿古建筑群整体为汉传佛教寺院,禅宗密宗兼容并蓄。
崇圣寺已经去过两、三次,《三塔倒影公园》《崇圣寺三塔》《崇圣寺》。抵达大理后又去转转,与小伙伴走得很匆忙。随手拍些照片。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50625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