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
忆往昔之换大米
2025-10-15 22:42
阅读:1677

五十多年前,家里吃的粮食都是凭粮证在粮站买。辽宁省每人每月三两油(其它东北省份可能是五两油),大米和白面各若干斤。每人定量从三十斤到五十斤不等,取决于工作岗位。父亲本来是工程师,但那时按工资对应为技术工种,算是八级铆工,定量就是五十斤;母亲在医院工作,定量好像是32斤;我自己定量多少反而不记得了。定量中非大米和白面的份额,是高粱米(好像也有份额)和玉米面。任何种类的粮食,如果不买,都可以领出粮票,当然是地方粮票。

 

我父母都是上海人,主粮是大米。面食不太会做,玉米面和高粱米完全不吃。在当时的供应体制下,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办法就是与进城的产粮区农民交换,鞍山附近的盘锦、营口可能还有海城都是产粮区。

 

换大米的方式有几种。农民最欢迎的方式是用大米换从粮站买来的白面。似乎是农村的磨面设备有限,无法把小麦精磨成白面,就算种了小麦。白面农村也买不到,过年要吃白面饺子,就要另想办法弄白面。交换比例是1斤白面换1.11.2斤大米,反正白面比大米更值钱些。白面我们家也很有限,更常用的是用粮票换,价格大致是每斤粮票加3毛多钱换斤大米。至于是加0.310.32甚至0.35元,要看大米的产地、质量等讨价还价。还有种换法是到粮站买了玉米面换给农民,本质是与粮票相同,因为玉米面与粮票实质上可以互换。加的钱就是粮票换大米加的钱减去购买玉米面的钱。

 

换大米的难点是找到有粮愿意换的农民。当时私自换粮食不被允许,并没有集中的市场。农民用自行车驮着大米走街串巷,吆喝“换大米—”,就像有个春晚节目“换大米”。因此在秋天大米成熟后,母亲上下班都要东张西望,看见有要换的农民,赶紧招呼,看看大米质量,是不是新米,颗粒是不是完整,有没有沙子,也谈谈价格。如果谈得拢,就领到家里。大米要过秤,农民通常自己带秤,家里粮食口袋装多少,母亲也大致有数,可以反演农民的秤是不是有问题,或者秤的过程中是不是做了手脚。据母亲说,如果是种粮的农民,质量和秤一般没有问题,但有时候可能遇到粮贩子。给农民的白面和玉米面倒是简单,直接带农民去粮站购买。带陌生人到家里多少有安全风险,换大米的全过程,大门都敞开着。换大米完全是母亲操作,我通常只是在旁边看,偶尔帮些小忙,主要作用可能还是给母亲壮胆。当年我十岁上下,有些记忆,总是要站在比农民离门更近的地方,有情况可以跑出去喊人。这也算是“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记忆中,父亲上班,因此几乎缺席所以换大米的过程。作为一家之主,父亲只是督促,总怕家里断粮。特别是在周末,听到外面有人喊“换大米!”就让母亲去看看。后来,听见外面有喊换大米,母亲就有些紧张,声称是对听到“换大米—”过敏了。

 

现在想想,当年旁观换大米,对我的成长还是有些影响。其一是危机感。小时候我们家生活条件相对好些,但总有不安全感。除了父母是所谓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其实只是脑力劳动者)外,每年换粮(除了换大米外还要买私人的豆油)的不确定性也是不安全感的来源。深刻理解和认同“手中有粮,心就不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里,这个“粮”可以指“论文”“经费”“帽子”等。其二是计划性。对我们家而言,一年之计在于秋,秋天要备足全年的粮食。如《伊索寓言》中《蚂蚁与蜣螂》的“教训”,“在景况好时不预先考虑将来的事情的人,在时节改变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不幸。(周作人先生译文)”其三是“交换”观。个人感觉所读人文作品的作者大多对“交换”持负面看法,但早年生活经历有助于对冲那些文人的偏见。虽然我们全家都完全没有商业头脑,但并不妨碍我认同“交相利”。“交换”观是“三观”不可或缺的部分。相信“交相利”“兼相爱”就是种世界观,人生观中包括了哪些可以交换哪些不可以交换的分界,价值观则是交换的“汇率”。天下最公平的事情,莫过于双方自愿地交换。没有交换的封闭系统必然熵增最终热寂。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小木匠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中学时的工作意向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忆往昔之杀鸡

 

忆往昔之童谣

 

忆往昔之吃蛋

 

忆往昔之养鸡

 

忆往昔之养鸟

 

忆往昔之养青蛙

 

忆往昔之白日说梦

 

忆往昔之撒豆成兵

 

忆往昔之左右互博

 

忆往昔之养螳螂

 

忆往昔之养蝈蝈

 

忆往昔之养蟋蟀

 

忆往昔之折纸

 

忆往昔之制作

 

忆往昔之拆解

 

忆往昔之养鱼

 

忆往昔之喂鱼

 

忆往昔之换水

 

忆往昔之月饼

 

忆往昔之元宵

 

忆往昔之馄饨

 

忆往昔之小学的美女同学

 

忆往昔之育儿故事

 

忆往昔之对门大娘

 

忆往昔之朗诵

 

忆往昔之唱歌

 

忆往昔之打镲

 

忆往昔之洗澡

 

忆往昔之洗碗

 

忆往昔之洗衣

 

忆往昔之老师怼人金句

 

忆往昔之父母防范教育

 

忆往昔之初知江河

 

忆往昔之吃在朱泾

 

忆往昔之停电

 

忆往昔之烧饭

 

忆往昔之伤病追因

 

忆往昔之风寒自医

 

忆往昔之毁容之虞

 

忆往昔之包粽子

 

忆往昔之包饺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50612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