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鹅欧洲史第三卷《中世纪盛期的欧洲》,是Europe in the High Middle Ages的汉译本。作者William Chester Jordan为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Dayton-Stockton教授,美国国家文理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有声书的播音专业水准。这部分历史较为生疏,历史本身也头绪纷繁,因此听了一遍,似乎不得要领。又听了一遍,仍然不得要领。先勉为其难粗线条记录一下,以后或许再听。
该书所覆盖的时间是11世纪到14世纪早期,“文艺复兴”前的三百年,也可以说是中世纪的末期。当时似乎并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欧洲,所涉及的地域是拉丁基督教世界,从中心到外围边缘,重点描述法德英,其次是意大利匈牙利和伊比利亚,是北欧三国和波兰。因此并不包括希腊基督教地区即拜占庭世界,以及阿拉伯和突厥人控制的地区,也很少涉及涉及斯拉夫地区。总体风格较为传统,侧重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教权和政权的纷争,对经济、文化、思想、法律、制度等涉及较少。
该书按照编年分为4部分,每部分按照国别展开。第一部分是11 世纪的欧洲。第1章1000 年的基督教世界,包括了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和西班牙)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和瑞典)。第2章地中海地区的欧洲,除过去的意大利外还有西西里。第3章北欧人、凯尔特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和格林兰岛。爱尔兰岛原住民是凯尔特人,但又强大的维金王国。不列颠诸岛中苏格兰和威尔士凯尔特人居住,英格兰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第4章法兰克/法兰西,加洛林王朝被卡佩王朝取代。第5章中欧地区,包括德意志和匈牙利,都受到异教的威胁。
第二部分是12世纪的文艺复兴。第6章主教叙任权之争,这次是几任教皇和德意志皇帝长时间争斗。第7章第一次十字军运动,夺取了安条克(跟随耶稣的人首次被称为基督徒,1097)和耶路撒冷。第8章,知识界。“大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团体,它们也是综合性的学术机构。大学提供完整的七艺教育,包括 ‘三艺’(语法、修辞、逻辑)和进阶的‘四艺’(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此外还会传授更高等的专业性内容。”第 9 章12 世纪的文化创新:俗语文学与建筑。俗语文学包括长篇诗歌(武功歌)、寓言短叙事诗、抒情诗和宫廷爱情诗(统称俗语作品)和传奇文学(相当于现代的小说的诗歌)。建筑主要有罗马式建筑,特征是大石质结构和圆拱,又分为盎格鲁—诺曼风格和意大利罗马式风格,后者较为繁复。哥特建筑包括早期哥特式、盛期哥特式(以高耸的建筑和玫瑰花窗著称)和晚期哥特式(以被称为“扇形拱顶”的华丽穹顶和朴素的黄色玻璃为特征)。第10 和11章都是政治势力及其环境,分别讲了德意志、英格兰、法兰西、葡萄牙与西班牙、意大利、第二第三次十字军运动和十字军国家。
第三部分是13世纪的欧洲。第12章分析社会结构,包括行会、兄弟会和公社。第14章是教皇英诺森三世与第四次拉特兰会议,英诺森三世与英王法王都有矛盾。第四次拉特兰会议阐释了天主教信仰的本质与框架,是继古典时代晚期的基督教大公会议之后最重要的会议。第四次十字军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有了拉丁皇帝。第14章说明当时的学问,学者大多数没有听说过,听说过的例外是经院哲学思想先驱罗杰·培根和巴黎大学1256年两位首任教授之一的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第15 章北方诸王国,其实只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包括威尔士和苏格兰,《大宪章》1225年有正式版本。第16章关于波罗的海和中欧,包括斯堪的纳维亚三国挪威丹麦瑞典,还有德意志、波兰、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其中提到蒙古人被称为“上帝之鞭”。我记得“上帝之鞭”是五世纪匈人首领阿提拉。第17 章哥特世界是关于建筑和文学。欧洲建筑主流是盛期哥特式风格,典型例子是巴黎圣礼拜教堂和伦敦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似乎都去过。散文传奇文学成了中世纪小说的主流形式,反映骑士精神的《恶魔罗贝尔》,《丹麦王子哈夫洛克》,《风度翩翩的骑士》(即《遭噬之心传奇》)都没有看过。还介绍了贵族家庭生活。第18章是南欧,包括卡斯提尔、阿拉贡(合并后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现在的以色列、叙利亚、黎巴嫩及约旦等)和地中海南岸(现在的埃及突尼斯等地)建立的十字军王国的崩溃。
第四部分是14 世纪早期的基督教世界,这部分写法与前面不同,不强调国别。第19 章讲饥荒与瘟疫,因恶劣天气导致的饥荒,1347年爆发的黑死病,作为替罪羊,麻风病患者被暴力对待,犹太人被屠杀,民众狂热猎巫。第20章讲政治与社会暴力。主要讲战争,除了边界争端性质的英格兰对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以及法兰西对佛兰德,结束英法战争(1294-1297年)不久就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也有民众的暴力,特别是法国的“牧羊人十字军”和佛兰德的两次大的暴力活动。第21章讲危机中的教会,包括法王与教皇的冲突,教会内部关于教义和修行方式的争论。经院哲学家在尝试构筑理性大厦,提到约翰·邓斯·司各脱(方济各会成员,人称“精微博士”)和奥卡姆的威廉都是哲学史上会讲的名家,后者倡导唯名论以“奥卡姆剃刀”著称。
总体上,中世纪盛期已经完全不同于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时代。政治上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封建制度,是指大小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和村镇保有不同程度的自治特权,但在财政和道义上支持他的上级领主,并认可国王的最高统治权威。经济上,农奴和庄园制度为典型特点的农业占主导地位,商业贸易也在发展,君主只掌握有限的土地和税收资源,高度依赖领主。文化上以基督教为唯一意识形态,拉丁语是宗教和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对外受到蒙古铁蹄的入侵,并在两个世纪中进行了多次十字军东征运动,在中东反复拉锯。
这部分再次说明,欧洲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在不断演化建构中。众所周知,所谓民族国家都是建构,例如长期变化中形成现在人们所知道的联合王国或法兰西共和国。欧洲也是种建构,该书说到的中世纪盛期,欧洲还没有被建构出来,只能是欧洲的史前史。该书所叙述的欧洲,仅是拉丁基督教世界。与现在的欧洲相比,多了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和南岸一些十字军小国,少了土耳其希腊等希腊基督教国家、巴尔干半岛和斯拉夫国家。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对我而言信息量大,也算有意思,就是听起来有些烧脑。并不是书写得不清楚,主要是这部分历史头绪繁多,我又较为生疏。两次听书之间插入了较为轻松的《六神磊磊讲金庸女子图鉴》。准备再听听听这些音频的出版版本《越过人生的刀锋:金庸女子图鉴》。
听书系列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6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