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李成溪:既见师者,如沐春风(2021)

已有 614 次阅读 2025-5-18 22:52 |个人分类:发言报道|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摘要: 23 年来,陈立群在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开创的特色学科中,潜心教学与科研,为传统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良师犹如明灯,春风化雨、格物致知、知微见著。1963 年出生于辽宁的陈立群,1984 年从鞍山钢铁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 年上海交大博士毕业,1998 年进入上海大学担任工程力学专业课老师。23 年来,陈立群在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开创的特色学科中,潜心教学与科研,为传统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引导新生爱上力学

 

上海大学目前实行的是大类招生,第一年的课程基本以通识课为主。大一新生在这些课程中充分发现和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学习专业。陈立群在与学生教授通识课时,坚持以通达儒雅的文化修养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知识服务学生,与学生分享知识,体会求知的快乐,用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和工作的快乐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兴趣。正如在《无处不在的力学》课堂上,陈立群以“混沌与人生”结语寄语同学们,“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做个可以信赖的人”。而像这样谆谆教导刚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的“金句”,无不贯穿于陈立群课堂的始末。

 

金句迭出的课堂教学、亲如家人的谆谆教诲,让许多新生爱上了在他们刻板印象中枯燥无味的力学。学校内,学生听完陈立群通识课对力学“一课钟情”的故事也时有发生。几年前,有位新生在听完陈老师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后,特别崇拜他,更由此爱上了力学,到了二年级选专业,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力学。在校期间小伙子成绩优异,还拿到了北大的直博名额。

 

有观点、有灵魂的教学,奠定了上海大学工程力学的学科地位。近十年,陈立群先后主讲 8 门本科生课程和 7 门研究生课程,一年纯课堂教学达 200 学时。他主讲的通识课《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开设 12 轮,听课学生 1600 余人。他还根据知识体系积极地开展教材建设和教学教材研究,《学生成才教师成功的基础力学教育改革》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领衔编著的本科生教材《理论力学》获上海市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参与编著的本科生教材《振动力学》入选国家级重点教材。2019 年,他所负责的上海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入选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上海市唯一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力学专业。

 

启迪学生科研兴趣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的上大工程力学,拥有一支学术力量强、科研教学一肩挑的师资队伍。而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陈立群,则致力于打通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他认为,科研、教学能够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在现代大学体系里,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经过简化反映到教学中。

 

科研,对老师和学生而言都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高校教师仅仅兢兢业业教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重要的是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职业态度给学生示范,而不是说教。陈立群让博士生直接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这对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大有裨益。尝到甜头的学生纷纷感叹:自己做过的和看别人做的,就是不一样。

 

一位原先当中学老师的博士生,在陈立群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了科研活动,科研兴趣日增,获得了全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而许多本科生则通过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科学精神和职业自信,受到启发和感染,引发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陈立群更是身体力行、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在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方向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提出内共振能量采集、非线性吸振器等新思路,发展陀螺连续体摄动分析、混沌参数开闭环控制等新方法。他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力学顶级期刊,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并给予正面评价。

 

6 年来,陈立群均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并承担一系列重要工程的相关技术服务项目,多次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的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详考虑学生未来

 

陈立群常说,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只考虑他们在校的这几年,而是要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在大学里,曾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期毕业的博士”。而在陈立群这里,几乎见不到因延期毕业而导致学生后续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的问题。

 

陈立群的博士生丁虎,如今也已成为其科研团队的一员,并于 2014 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丁虎印象最深的,是陈立群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考虑周详。“因为博士攻读不易,延期毕业是常态,但在陈老师这里,应届博士生基本都能按期毕业。”丁虎说,“其中离不开老师对每个学生课题的专注指导和节奏把握,这些都需要陈老师耗费大量的心血。”

 

2017 年博士毕业的袁天辰说:“在我科研遇到瓶颈的时候,陈老师总能准确把握难点中间的关键问题,及时解答我的疑惑。每周一次的组会更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陈立群除了担任博士生导师,还承担着本科生教学和科研等繁重任务,他却能每一次都做到的“有叫必到、有问必回”,在他的春风化雨润心田式的关心关爱下,学生们才能及时解除“卡脖子”难题,按照既定节点顺利毕业。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这是陈立群教授科学网博客的签名,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从教 37 年来,他一以贯之,用职业精神和追求知识的热情,感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李轶捷,李成溪

 

图文版见:劳动报网站(2021323日发布)

 

后记:偶然知道有这篇报道我的电子版,不记得在发表前后找我看过。个别细节不准确,例如我1998年在上海大学上的课是“振动力学”,不是“工程力学”。没有看到相应文章在《劳动报》上的纸质版或电子版。

 

 

助课生涯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九十年代初的论文奖励()

 

讲过的课程1

 

讲过的课程2

 

30年前的一则简讯

 

九十年代初学校的“承包”和“聘任”

 

意外礼物

 

钢院往事:同学的记忆

 

第一次分手

 

博士后证书

 

参加课程建设项目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期刊论文清单

 

科研“不厌” 教学“不倦”(2009)

 

动力学领域的不倦探索

 

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的发言

 

在上海大学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与主持人对话

 

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

 

在“从教三十年教师颁证仪式”上的发言

 

关于年轻人在力学所的成长----所庆三十周年视频访谈

 

力学教学小品

 

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学生成才教师成功(2014)

 

倾力开启心智  潜心培育人才(2014)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奖感言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2014)

 

当一名教学科学都优秀的好教师

 

乐观为研 致力前行

 

“振动型能量采集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简要介绍

 

祝贺力学学科陈立群教授入选第四批国家教学名师(2019)

 

泮池之师2019

 

美言不信

 

教学的思考与追求

 

上海教育电视台访谈摘要

 

平淡而充实的职业生涯(2020)

 

在“钱伟长教育思想与上海大学改革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纪念钱伟长先生系列活动直播!科研“不厌,教学“不倦”

 

在首届“吴兴华数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

 

“吴兴华数学奖”纪念册留言

 

“超越自己,未来可期”

 

孙明敏:以职业精神示范学生,用求知热情感染学生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入选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访谈

 

致敬新时代领跑者

 

关于“振动控制团队”的“上观”报道

 

校级教学成果奖:30年的回顾

 

中国高被引学者:10

 

高芳:奋斗新时代,劳模展风采(2021)

 

我与上大共成长

 

《中国大学教学》202410期封2

 

在鞍山钢院机80班校友返校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2024

 

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上大+1

 

他用实力“诉说”风采

 

王慧:寻找科教融合的共振频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6230.html

上一篇:自笑平生为口忙之舟山吃海鲜
下一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掠影
收藏 IP: 114.93.167.*| 热度|

5 王涛 王安良 郭战胜 任国鹏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0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