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山水画是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产物,有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表现技法。近一世纪,中国社会有巨大变化,山水画也相应变化。大致有西学东渐、定于一尊和多元并存三个阶段。傅抱石(1904-1965)先生以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家和美术史学家的多重身份,亲历了山水画变革的前两个阶段。在上世纪上半叶,傅抱石奉行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散锋用笔,创新了山水皴法,变革了山水画的章法墨法,尤其对色彩融入水墨颇有心得。擅长画雨中山水,所谓“一半山川带雨痕”。把古诗意境移入画面,形成“古人诗意画”。在随后的阶段,老画家遇到新情况,仍能与时俱进,“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与关山月合作完成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践行“中国画写生”,1950年代南京、1959年韶山、1960年两万三千里旅行、1961年东北、1963年浙江、1963年江西。总结出“游、悟、记、写”的山水画写生诀窍。还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傅抱石曾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访问。尝试用传统的华夏技法和笔墨,表现欧洲风光。不过,除了有教堂和古城堡等,也看不出异国情调。
南京博物院与江苏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共同举办“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在博物院匆匆走过时重点看了这个特展。拍照时有些画反光影响较大。只能算聊胜于无了。
对牛弹琴图,1942
仿石涛游华阳山图,1943
萧然放艇学渔人(石涛题画七绝的诗句),1943
山中寻诗(石涛诗:匹练飞空势欲催/松阴掠地石根开/双峰迥插白云外/有客寻诗日上来),1943
万竿烟雨,1944
巴山夜雨,1945
大涤草堂图,1945
潇潇暮雨,1945
听泉图,1945
溪上清话,1946
重岩观瀑,1940年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1940年代
千峰送雨,1940年代
四季山水·冬,1954
四季山水·秋,1954
四季山水·夏,1954
四季山水·春,1954
石涛《炼丹台》诗意(石涛诗句:一上丹台头,千峰到杖前。),1956
鸡鸣寺,1956
嘉陵景色,1956
玄武湖月色,1957
韶峰耸翠,1959
红岩村,1960
游太华,1960
华岳松云,?
峨眉处处有歌声,1960
镜泊飞泉,1961
峨眉纪游,1960
松花江上,1961
煤都一瞥,1961
假日千山,1961
老虎滩渔港,1961
天池飞瀑,1961
崂山印象,1961
镜泊飞泉,1962
平沙落雁,1962
不辨泉声抑雨声,1962
林涛似发雷霆怒(石涛题画诗:林涛似发雷霆怒/云气常令日月昏/凭此高崖堪憩寂/无烦龙杖立天门),1960年代
老虎滩渔港,1963
西岳云溪,?
西陵峡,1963
千山竞秀,1963
富春山色,1963
富春晓色,1963
虎跑深秋,?
延安塔势,?
长征第一桥,1964
井冈山,1964
长征第一山,1965
中山陵,1965
从斯摩列尼宫下望,1957
大特达山天文台旁即景,1957
TATRY山最高峰,1957
TATRY山麓饭店推窗一望
TATRY山上缆车起点
布拉格宫,1957
布拉格宫教堂,1957
加丹风景区,1957
加丹附近,
西摩亚城中俯瞰车站
仰望古城堡,195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