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记了是什么缘由,学院的领导邀请我去讲次科普报告。我专门在报告前加了1小节,“校友叙旧”。虽然我不算很念旧的人,但这“不足为外人道”。我觉得自己的发挥还算正常,但提问环节有些冷场。报告是在上午讲的,不记得在学校吃午餐,因为岳母家里好像有安排。在鞍山只停留1天,翌日去沈阳。
下午太太和我一起去二一九公园转转,那次没有拍照,很奇怪。游园中,同学项英华打来电话,说孙秋柏老师要与我一起吃晚餐。孙老师当年教过我们班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母校所谓亲老师,就是直接讲过课的老师。孙老师当时任学校的校长,使得这个邀请无法拒绝。当时约定,我们赶紧从公园出来。项英华开车过来接我们,先把太太送回家,再带着我去学校。
到学校先去校长办公室。除了孙校长,还有副校长张志强和机自学院的院长于晓光教授。张校长后来担任了正校长,他比我晚1年到钢院任教,入职时南开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于老师也是我们亲老师,生产实习的带队老师之一,也是我们学长,78年入学机械系。在办公室聊了一会儿后,就去吃饭。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吃农家乐。虽然记不住都吃了什么,反正是很有特点的东北菜。非常可惜当时没有拍照。吃饭时继续聊天。结束后,项英华开车送我回到岳父家。校长请客结束。
具体谈过什么记不清了。应该讲了学校发展的愿景,说到与省委组织部有沟通,国家级人才,档案能过去,可以安排副校长职务。这些与我其实没有关系。有些举措与学校的教师倒是有些关系,因此有时候是我听他们议论,还不是完全能听懂。印象稍微清晰些的是校长说明当时学校领导层在允许我调离的考虑。那时他是校长助理兼科研处长,应该参与学校讨论了。主要是学校发展主线是大冶金,就是钢铁厂所需要的机械、电气、自动化、冶炼、焦化、采矿等,我所从事的力学并不在这条主线上。对此我完全理解,不仅当时对学校没有什么贡献,就是后来有了“帽子”,仍然帮不上学校什么忙。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贡献。我记得在没有“帽子”之前,自动化和机械两个专业在评估中用过我的材料,好像在申报博士点时也用过。单位同事通信评审,吃饭时遇到,问我到底在哪里。但也仅限于此,没有更实质性的合作。校长还说了他们的困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分析力学感兴趣,我是机械专业的,本科都没有学过。这个真是一言难尽了,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十年过去,当时一起吃饭的两位校长和院长现在都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了。我们这代人正在淡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9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