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当前这一段时期是我国高等学校最困难的时期

已有 3072 次阅读 2009-10-26 00:17 |个人分类:先哲也闲着

    前些年,中国高校出现了人才断层,当一批文革前成长起来的老教授退休之后,出现了人才的断层(这和文化大革命有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只好集中提拔“教授”和研究员。

 当时考核“教授”和“研究员”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拥有“博士”学位。

 这种标准导致很多人急着混博士学位,目的在于搭“顺风车”。

(前几年很多人的在职博士,博导读博,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同时读博....这些现象) 

  由于中国高校一如既往地“官本位”办学,并没有严格的“淘汰”机制。

所以,很多人明白,只要能混上“教授”基本上就是“终身制”。而且,很多搭上顺风车上的教授非常明白这种“教授“身份充满了“投机”和“侥幸”。 缺乏必要的“内涵”。所以,不能排除某些人会千方百计地“防御”,为后来者制造障碍,严防“后来者“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群体对后来者的排挤无所不用其极,明里暗里都会有动作。比如在各种考评、评审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

  能搭上这种“顺风车”坐上教授的不光是国内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来自国外的博士和博士后回国也会被提拔成教授。而这些博士和博士后最麻烦的是:这些人也是凭着“虚名”成了教授!

  如果你不信可以随便到任何一所高校去调查,你肯定会认同我说的。等“教授“的空缺满了,后来的学者就很难再有那样的机会。就没有份了...

如今,在中国的高校里,上述借搭“改革”顺风车的博士、博士后水准的教授到处都是。这些人最缺乏的是“科研历练”,很多并没有经受过常规的自然选择性的淘汰,所以,形成的“物种”良莠不齐!导致普遍的创造力平平!

鉴于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又不得不开始引进“大师”!希望籍此淡化出现的问题。

而引进的所谓“大师” 最大的也只不过是国外高校的普通教授而已!当然,这些人在中国这种特定的语境中会被称为“大师”,毕竟是“矮子里面个头较高的“...

   现在的问题是:

      先来的领导后来的,让人觉得是“下级”领导“上级”,主要是学术公信力非常低,只是凭借着“官衔“什么的难以让人信服! 呈现学术水平的本末倒置!

    既使那些后来引进的“教授”级的人物,很多在原先的学校也最多是普通的教授,比如北大和清华引进的那些,而那些人没有做过管理工作,也没有管理经验,最多的是“课题组长”式的人物而已,你能期望这些人管理好一所学院?一所大学?

 简言之,当前的这个时期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大学最困难的时期!

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没有有资格的教授和管理者! 因此,即使是推行“教授治校”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种情况需要延续十年左右的时间。真正的改变需要十五年到二十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80-265016.html

上一篇:“这位老师很有责任心”
下一篇:深切怀念新加坡
收藏 IP: .*| 热度|

1 马红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