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承泰
知青生活杂记之廿二:又是一年收谷时 2024-9-13
2024-9-13 14:37
阅读:751

 今年9月,在川西一座小镇避暑。处暑过,而秋老虎不退。遂滞留小镇。

9月,是当地的收谷季节。在小镇周边,黄橙橙的稻谷,从稻田里面,运到场坝上,摊开来,在秋阳下晾晒。

想起五十多年前,在农村当知青时,从事的收谷劳作。

9月,是所在生产队的收谷季节。山坡梯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要把这些稻浪,都变成晒场上黄橙橙的稻谷,需要艰辛的劳动啊。

在收谷开始前,生产队就安排了几个收谷团队。每个团队的劳力搭配,有几位割稻的,两位打谷的,几位运谷的。割稻,是较轻的劳作,一般都安排女劳力。而打谷、运谷的,都是重活路,安排的是男劳力。在收谷的前一天,队上给每个团队安排了第二天的收谷田块,大家都知道第二天干活路的地方。

割稻的几位,要自带镰刀。两位打谷的,则要负责把打谷的拌桶,搬运到收谷的稻田里面。上方开口的拌桶,方圆一米多,高约半米,四边和底板都是用较厚实的木板做成。川人把物品使劲往地下摔打的动作,称为拌。打谷,就称为“拌谷子”。或许,拌桶之名,就取自于打谷人把稻把子使劲往拌桶边摔打的动作吧?一个拌桶有一百多斤重。当地搬运拌桶,都是人工背的,要有点力气才行。运谷的,要自带高背篼。高背篼是山区特有的背运农具,下小上大,高一米多,用细篾竹丝编成。常用来背运谷子、麦子、玉米等小粒物品。中等大小的高背篼,可装一百四五十斤干谷子。

山里的田,多是梯田;平地少,田间晒坝也就只有那么几块。把打下来的湿谷子从田里运出来,背到最近的晒坝,要背着一百多斤湿谷子,走在窄窄的田坎上,下坡上坎。若是一人全程背运,则极为劳累。所以,背运湿谷的劳作,一般都是由几位男劳力组合,分段背运的。事先,就把背运的路线分成几段,再确定每段运路的背运人。第一位,须从田里拌桶旁的田里背起,走出泥泞的水田,迈上田坎。然后,在约定的交换处,把装着谷子的背篼放在路坎上,交给第二位背运者。回来时,带上第二人自带的空背篼,准备下次背运。第二人背运一段路后,交给第三人。如此轮换背运,直到把湿谷运到晒坝。当地把这种分段轮换背运,叫做“打节节逗”。

收谷团队最先到田里的,是割稻的。一到田边,她们就挽起裤脚,下田,挥动镰刀,割稻了。待到打谷的两位,把沉重的拌桶背运到田边,田里面已经摆起了几长排割下的稻谷了!

于是,打谷的把拌桶推进田里,在桶里把篾席立起来,以挡住往桶外飞出的谷子。打谷的两人,就在篾席的对面,站在拌桶的两个桶角边,拿起割下的稻谷,打起谷来。打谷时,须双手握住一把稻禾的根部,把谷把子高高举起;再挥动谷把子,用长满谷穗的谷把另一头,击打拌桶里面的桶板。在摔打下,谷粒就脱离了稻穗,落入拌桶里。这就是“拌谷子”。在摔打后,双手要轻轻地抖动和散一下谷把子,让脱下的谷粒都掉在拌桶里。打谷的第一下,要举得高,摔得狠。以后的几下,就举得低点,以免把谷把子里面已经脱下的谷粒摔到拌桶外边的田里去。摔打几下后,谷粒多已离穗,落在拌桶里面,就把已经脱谷的稻草,丢回田里面。再拿起一把未脱粒的谷把子,继续打谷。

随着打谷的进行,拌桶里的湿谷子,不断增多。到有约半桶时,就招呼背运人过来,把拌桶里的湿谷子,用撮箕撮出来,倒进高背篼里。湿谷子比干谷子重,装到大半背篼,就够沉了。背运人靠着拌桶,把有一百多斤重的高背篼背起来,奋力走出稀软的水田,迈上田坎。再走上小路,交给下一位背运人。

雨天或雨后打谷,打下的谷子特别湿,高背篼里的湿谷还会渗水出来。所以,下雨天或雨天后,运谷人都会带上一块塑料布。背谷时,把塑料布垫在腰部上。高背篼里渗出的水,就顺着塑料布向下流走了,不会弄湿衣裤。

拌桶周边割下的谷把子,越打越少。这时,就要移动拌桶,使拌桶靠近割下的谷把,再继续打谷。一块田里的稻禾打完了,就要把拌桶搬到下一块田里,继续打谷。

割稻,打谷,运谷,团队的三组人,配合协调,各司其职,收谷顺利进行。在中午时分,要休息个把钟头。家远的,吃点自带的干粮。家近的,就回家一趟。休息过后,就一直干到收工。

在晒坝上,要把运来的湿谷子一一过称,再倒在地上,耙开,晾晒。队上的会计,把过称的数字,详细记录下来,按一定的比例折成干谷重。当天的收获总数,是要向上级上报的啊。

晾晒谷子,就盼望秋高气爽的大太阳日子了!

脱粒后的稻草,就放在田里面。队里安排专人,把散乱的稻草扎成大把的草把,散开立在田坎上,透风晾晒。待草把干透以后,就把草把堆垛成大草垛。这些干稻草,就是即将来临的冬春时节,没有鲜草生长时的耕牛食粮了。

现在的农村秋收,很少用拌桶了。耕田犁地,使牛的也少了,谷草也成了不能利用的废物。不少年轻人,也都不认得拌桶了。只有在几十年前,用过拌桶打谷的人,或许还记得当年的收谷场景?

第一张照片,是当年知青插队的生产队。照片是同生产队的知青老潘在20238月拍摄的。其余照片均来自网上。

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刁承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4509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