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性福启示录

已有 4240 次阅读 2011-7-21 06:36 |个人分类:闲情偶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生活, 性福

 
 正值院士候选人段振豪事件成热点话题之际,读《图解菊与刀:解读日本人》((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原著;叶宁编译.《图解菊与刀:解读日本人》.沈阳出版社,2009.2)及《20世纪思想史》([英]彼得.沃深著;朱进东,陆月宏,胡发贵译.20世纪思想史._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关于性福有所启示。 
 
性福的最高境界是和谐美满。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人类始终不懈谋求性福。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关于性福的话题欲说还休,或多或少蕴含几分隐晦、暧昧、甚至龌龊。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第九章《日本式的人情》概述为:“与‘义务’和‘情义’这些束缚相比,日本人对于感官享乐给予了特别的宽容。日本人认为肉体享乐是件好事,并且值得追求和培养。只是,享乐要注意分寸,不要影响到各种义务的履行就行了。因此,泡热水澡、吃料理、喝美酒、睡大觉,甚至是逛妓院,搞同性恋就都成了日本人享受人生的载体。”读毕给我的感受是:日本人性福有度,和谐美满。婚姻内的性福之外,男性享有逛妓院的自由,女性享有自慰的自由。“由于婚姻是达成的协议,丈夫可以自由地接触艺妓和妓女。婚外的性生活与女人无缘,手淫是妻子可做之事;但在这点上与罪感毫无关联,日本人的妻子常常拥有用于手淫的精巧的古玩收藏品。”(《20世纪思想史》:468),“世俗的快乐为人所享受,甚至被人品尝,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义务的连锁系统,这里所谓的义务主要涉及家庭,并常与严格的自我约束联系在一起。”(《20世纪思想史》:469)。 
 
 比较有意思的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与M.米德为F.博厄斯的弟子,均为颇具影响的国际人类学家,然而,“人类学家是这样的一小部分人,即他们互相知根知底(并且有时候相互通婚:米德有三位丈夫,其中两位是人类学家,而米德还一度是本尼迪克特的情人)。”(《20世纪思想史》:324),“R.本尼迪克特对班上男生认为她抑郁沮丧(她憎恨他们叫她“蓖麻油脸”)保持沉默,并且非常自尊。”(《20世纪思想史》:321)。贝蒂.弗里登(《女性的秘密》作者)曾指出M.米德自己的生活乱七八遭“职业妇女、两位丈夫、女同性恋者以及试婚”(《20世纪思想史》:501)。根据以上信息,笔者推断为:(1)鲁思.本尼迪克特本人亦赞赏(甚至向往)日本人的性福观;(2)人类学家同样在追求性福,甚至同样被人诟病。 
 
性福属于生理需求范畴,人人皆有追求性福的权利。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3) 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 细细揣摩,也许有更多收获。 
 
性福的内涵最最通俗的表述大概是:想日就日,要么日她(他)人,要么日本人。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性福这事,人们求索了何止几千年,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大概同样属于“理想与追求”层面的东西。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但凡属于凡人系列的,性福这事适可而止,“适可”之余想想就好。虽然也许对于绝大多数人“再想也没有用”,但相对“想都不想”或者“想都没想就做”的人少一些“杯具”。祝君性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466743.html

上一篇:文化史摘
下一篇:做人与做学问
收藏 IP: 117.92.161.*| 热度|

7 李学宽 吕喆 金小伟 许培扬 鲍海飞 刘立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