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SCI“幽灵”依然游荡

已有 4414 次阅读 2010-9-16 15:44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SCI

    2004年尤金.加菲尔德的《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一书译者侯汉清先生在译后记中说到:“近几年,SCI像一个‘幽灵’在国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乃至社会上游荡着。SCI不仅引起了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和注意,而且也引起了科研管理工作者乃至行政领导的青睐。”,“SCI在国内的‘身价’和影响。连SCI创始人加菲尔德博士访问中国得知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诧异。”,“由此引发了2002年在《科学时报》等报刊上开展的一场有关SCI的大讨论。争论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地看待SCI,如何正确地使用SCI。这场争论的结果导致了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正式下发了一个有关正确进行科研绩效和成果评价活动的文件,决定取消政府导向的《科学引文索引》排名,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方向转变,并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科技评价制度。”(见:(美)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_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8:247-248)然而直至今天,SCI“幽灵”依然游荡,甚至愈演愈烈。
    近些年关于SCI的话题,始终是热门的。2010年9月15日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用“SCI”进行“本站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5093篇”。赵星的一篇关于2008年SCI影响因子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9206),浏览人次为197194,评论100条。
    昨天听说,某校某学科要求研究生发表的论文SCI影响因子,硕士累计3.0以上,博士累计8.0以上,否则不能毕业。研究生们及导师们就叫苦不迭。为什么呢?2009年JCR影响因子公布,共有7347种期刊,其中4408种(占60%)影响因子超过1,2939种(占40%)小于1(其中53种无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超过10的期刊有128种,超过15的期刊有62种,超过20的期刊有36种,超过30的期刊13种,超过40的期刊有4种,分别为CA-Cancer J. Clin.(IF=87.925)、Acta Crystallogr. Sect. A(IF=49.92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47.050)、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IF=42.198 )。中国(大陆)出版的期刊杂志有114个被SCI索引,其中23个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影响因子超过2的有9个,影响因子超过3的期刊有Cell Research(IF=8.151)、Nano Research (IF=4.370)、 Fungal Diversity(IF=3.803)。其中3种没有影响因子,其余111种影响因子平均为0.8568。中国台湾出版的有25种。不妨想象一下,要完成硬性任务,能完成概率相当小,特别是对于刚学做研究的学子们,要求他们发外文期刊,甚至是较高影响因子外文期刊,相当“残酷”。对于导师也是极其残酷的,每个导师指导硕士博士10多个(甚至更多),哪怕导师自己想少招点恐怕学校不乐意。据说该校该学科想引进一名院士,最后因为院士知悉相关规定后退却了,说是无法保证所招的学生都有那么高的水平。
    今天还读到陈源蒸先生《一组数据的思考》(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4c87b0100linr.html):“报载:所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科研论文中,利发在爱思唯尔旗下期刊上的占29%左右,每年发表的论文有2万篇。爱思唯尔9.4%的文章中涉及至少一名中国作者。(光明日报,2010年9月6 日)此事早就有人提出,我也曾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拿到国外的期刊上发表,而不在国内发表。有人回答说,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发表要快,稍稍慢一点,成果的有效性就被别人拿走了。国内期刊编发周期太长,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国外期刊快,几个月就能发表。二是国外期刊稿酬高,国内期刊有时还要作者花钱才能发表。三是国外期刊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尤其是数字版权利。凡以数字版上网服务,均能给相应报酬,而国内分文不给。这些问题不解决,怎么要求作者。说要爱国,期刊编辑部,数字版集成商,他们怎么爱国的?时至今日,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出版业要走出去,要做出版强国,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委为解决。不然,让人有点空着急了。”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国内神化SCI。国内期刊被SCI收录的很少,而在我们的科研绩效和成果评价评价体系中,没被SCI收录的成果(甚至即便收录了,影响因子低也不成),很吃亏的。
    “科学”与“幽灵”共舞,很滑稽。如何科学地作别“幽灵”,是个重大课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363661.html

上一篇:庆祝图谋博客访问量逾200万人次
下一篇:俺得了十朵“小红花”
收藏 IP: .*| 热度|

4 杨学祥 章成志 许培扬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