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圕人堂话题:图情对技术追求太过?
2025-10-11 16:37
阅读:430

图谋按:圕人堂QQ群2025年10月10-11日由图情招聘公众号发布的舆情引发了“图情对技术追求太过?”大讨论。舆情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将合并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学院和数据科学与社会学院,组建一所专注于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新学院。本文将大讨论做一梳理,并附短评。

雨过天晴:突发!百年图情学院并入AI学院.https://mp.weixin.qq.com/s/Ou2w9m2cTBvMtnGH0Nq-0Q

2025年10月10日,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apel Hill)周四正式宣布,将合并信息与图书馆科学学院(SILS)和数据科学与社会学院(SDSS),组建一所专注于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新学院。这一决定在校园内引发了广泛争议和强烈反响。

图漾:@雨过天晴 "那些进入项目时期望从一个历史悠久、排名很高的百年学府获得学位的学生,现在被告知将从一个构思不周的'人工智能学院'某个系获得学位,他们理所当然地感到被背叛了。他们被误导了,正在花费大量金钱获取这个现在被玷污和政治化的学位。"——北卡的图情是前几名的,要学ai,谁去你北卡?这一点人家教职工拎得很清。

雨过天晴:是的。

图漾:类比一下,如果武大图情和计算机合并了,对计算机不会有什么提高,图情牌子倒是毁了。

希德:哈哈,不过想来,如果图情对技术追求太过,确实可能会被理解为计算机ai之类的专业。

雨过天晴:太过追求技术,这个方向一开始就是错的。现在却愈演愈烈。

碧沚东楼:还是要重视文献一点,就一点。

雨过天晴:重视建设文献资源,重视提升服务品质,重视推广特色馆藏,技术不过是工具,现在舍本逐末了。呵,讲技术,图情专业算什么呢?给计算机专业提鞋,都会被人家嫌弃。

中原劲草:个人觉得,现在图书馆所拥有的公版资源的简单数字化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版权,更多的应该称之谓原产品的简单数字形式的复制权和传播权。图书馆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购买耗材和存储器材以及加工的人工成本,而这些通常都由纳税人以各种形式支付了相应的费用(不管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对等),所以说是有版权,多少是有点立不住脚的,版权应该更多归属于原出版机构(原出版机构不存,过了版权保护期就自然转成公版),因为图书馆从来都没有与原作者(或其后人)有过任何的协议达成,就自然无法拥有版权,只有合理使用权和传播权。而基于原作之上经过了再创作的衍生品说拥有一定的版权应该是没问题的。

四川大学杨峰:@希德 赞同,如果特色不明显,和其他学科专业区别不大,存在必要性就要受质疑。

弯曲的直线:@雨过天晴 技术是好东西,懂技术有技术的人在图书馆越多越好。特别那些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傍身的人在图书馆更大有作为。技术该用不该用,用在哪才是问题。

图漾:@弯曲的直线 当然是好东西,懂技术的人多数是有脑子的,他知道什么东西能干,什么东西不能干,要干个什么事,你把步骤拿出来,不是靠嘴,而是要落地。脑子在图书馆领导界是稀缺玩意。

弯曲的直线:@图漾 哈哈,同意,而且懂技术的人系统思考能力是比较强的。

雨过天晴:@弯曲的直线 没有说技术不好,技术当然好,每个馆员都应该懂技术,但不能把技术当作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图书馆是服务行业,它的特色和优势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就好像一个人拿刀切菜做饭,刀自然不能锈,质量要好一点才能用得顺手,但如果不好好想怎么获得新鲜的食材,怎么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让人满意,一味地磨那个刀希望切菜的速度快一些再快一些,就是舍本逐末了。

微风清扬:技术是赋能。技术部都要取消了,以后技术人员在图书馆是稀罕物。

弯曲的直线:此技术非彼技术,安装个软件、重启个系统等算不上技术,热书发现系统、圕人堂知识库这样的东西才是技术的产物。

微风清扬:连装软件都不懂就搞定发现。

弯曲的直线:@微风轻扬 有的高校馆取消技术部,是因为里面的技术人员技术含量不高,起不了什么作用。

微风清扬:王老师(指www老师)没在图书馆能建圕人知识库?

弯曲的直线:@雨过天晴 一个好的技术人员,顶一个阅读推广部。

雨过天晴:@弯曲的直线 这根本就是两个方向。技术部是理工科的天下,推广部肯定是文科的天下,以理工科思维进行阅读推广,做不出优秀的工作。当然,不排除有人理工科出身,日常又爱好并擅长文科,但是,这样的人才在图书馆里肯定不会多,没有普适性意义。@弯曲的直线 说说您心里、眼中的阅读推广工作吧,举例说明,让我学习一下,感觉我们理解的阅读推广不是一个概念。

现在很多号称阅读推广,甚至做得热火朝天的事情,我并不认为属于阅读推广的范畴。把阅读推广当成一个筐,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冠以这个还算时兴的名称,越来越会毁了这个大家努力了十几二十年终于在图书馆里有一席之地的业务。

徽子:@雨过天晴 她们认为是即可,一推各表,百花齐放。

雨过天晴:沐猴而冠,贻笑大方,不过,环境如此,这些人自己玩得开心也能哄着有些领导开心就是。

www: (1)关于技术话题。我是纯正的图情专业,虽然在类似数字化部、技术部等工作过,但工作的核心始终围绕参考咨询/学科服务,不少同行潜意识里会认为我是搞技术的,其实,我所有的研发都是围绕参考咨询或学科服务来做的,随着自己的阅历和服务视觉的开阔,研发逐渐扩展到图书馆的其他领域,说扩展,不如说是融合了其他部门的一些业务。(2)至于说技术在图书馆有没有用?

这个话题本身就没有意义,没有哪个行业能离开技术。可能大家反感的是“赋能”这个词,确实,就像我们说油盐酱醋赋能美食一样显得滑稽。因为现在的技术和业务是融合的,技术本身是服务的一部分。我们评的职称是“专业技术”系列。IT技术是图书馆技术的核心,我们90年代上大学就开设了多门计算机课程,IT技术就融合在我的专业教育中。(3)为什么有人不待见技术或技术部?

一是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标准化,有商业价值和通用的软件与设备都可以买买。在不断的买买的实际中,往往容易忽略技术部门的作用,外包也好,自己维护也好(很多你也没法自己维护),但技术在图书馆的作用是在不断提升的,以后也越来越重要。二是不显现。让人怀疑技术部的贡献甚至技术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服务往往不显现,搞活动往往能冒个泡,让人看见(用户和领导)。所有我一直说,技术要面向服务(服务馆员和读者),面向馆员,可以开展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培训或指导,面向读者直接承担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比如参与信息素养教育)、AI体验中心运营、IT一站式服务中心等等。我所有的研发实践,一是本身这样的软件没有,二是自己没钱买,三是研发出来能解决现实问题并可持续。当然这些不算我个人研发和探索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些已融合到我为图书馆研发的软件中去了。如果脱离了本身信息服务的需求去搞技术,对图书馆来说技术确实没什么用,至少当前是没用的。

徽子:@雨过天晴 就是不断地上菜嘛,馆员首先要想搞出点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去探索。

雨过天晴:@徽子 比如图书馆是个宴会厅,阅读推广是桌川菜酒宴,不停地添上湘菜粤菜东北菜……这是对于川菜的创新吗?想吃粤菜湘菜东北菜的用户另有旁边的桌席。

徽子:@雨过天晴 在四川是川菜,在湖南是湘菜,在江西是赣菜啊,各有特色。

骑鹿踏雪:技术是个笼统的筐。

徽子:@雨过天晴 我的意思是,作为馆员,先动起来,先干起来,边干边像,边研边像,不要整天在位置上刷手机。

花儿:@雨过天晴 老师好!我到高校图书馆工作时间不长,向您请教,阅读推广到底是什么?哪些属于阅读推广?哪些不属于呢?

雨过天晴:@花儿 我理解的阅读推广工作是能深入解析馆藏文献资源并予以分门别类,然后根据用户的阅读需求和馆内一段时间内的推广重点,把这些书一类一类、一本一本地推荐给用户阅读。在这个过程中,馆员要能辅助用户阅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用户认真读完这些书,同时能引导用户感受到这些书的精妙之处有所收获。总之,信息检索不是阅读推广、图书宣传不是阅读推广、单纯的抄袭复制别馆的作法也不是真正的阅读推广,阅读推广是能够融入推广馆员自己对自家馆藏的理解做出的有创意的工作,目标是提高本馆文献的利用率,同时让用户在文献中取得收获。

韩红:@www 技术有没有用都无法阻挡。

雨过天晴:比如一般的图书宣传就是列出这本书,加一些内容梗概就是,而阅读推广工作,除了这些应该还要有对这本书的理解,这个理解,可以是馆员自己的也可以是网上编辑的,但没有对图书内容解析的文字就没有灵魂。有条件的话,能再进行读书会等形式切实带着学生一起读完推荐的书那就是完美了。信息检索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传授检索技术,让用户能找到某书。而阅读推广是引导用户切实阅读某本书的内容,不需要用户找的,完全是两个方向。

弯曲的直线:@www 一直以为王老师是技术出生,没想到竟然是图情专业,厉害。

海螺:都是一份工作,何必褒此贬彼呢,是人就会有区别,有人兢兢业业,也有人敷衍塞责。

瘦身娃娃:@雨过天晴 理论上讲大学生是国家专业急需人才,不是迷茫人生的阶段了,阅读激发有两部分:本专业相关的,自我完善类的。前者由其学业导师推荐更加有效,两者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系列丛书阅读为主。

雨过天晴:@海螺 我一直主张各司其职,图书馆的每个岗位都一样重要。讨论的起点是现在的图情专业太侧重于技术,这是不合适的。起点就是强调要平衡,资源,服务,技术,三者应该同样重视,而现在技术的地位太过了。群(交流)就是这样,不知不觉楼就盖偏了。

today:@雨过天晴 同意。很超前的那些技术,图书馆玩不起来,还硬玩.

瘦身娃娃:我理解:阅读推广不是炫技,是有章可循的。

爱读书的人能通过书目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这是图书馆的OPAC的功能,图书馆要大力完善检索服务的支持,系统不能埋没应该被他们发现的文献,不能让他们因为不会文献检索错失了该读的重要文献,让爱读书的人具备审势思维,懂得读书有先后、快深缓急,也就是常说的会读书;让不爱读书的人爱上读书,是当前阅读推广的重要目标,也就是常说的让读着能读书。目前不能读书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因为缺少理想目标牵引的、迷茫的,他们的心态仅限于短视频类的快消费式阅读。

闽农林大圕-李林:@雨过天晴 技术属于工具的一种,而工具应该服务于业务,不能凌驾于业务之上——可以这样理解吗?

雨过天晴:@瘦身娃娃 让不爱阅读的用户,因为某个原因激发出阅读兴趣,这是阅读推广工作的一个重点。阅读推广的重点是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图书馆员不是专业老师。

www:关于高校的“阅读推广”,我早就说过自己的观点,尽管我不在响应的部门岗位,但我不仅说,还在持续地探索和实践。如何让学生知道当前大学生都在读什么?正在读的专业领域的图书有哪些?能否提供7*24小时的图书导读服务?……。这个多年前我就通过热书发现系统实现了,而且这个系统被大量的AI在爬,甚至爬得我们系统反应迟钝,没办法迁移到新的服务器,并采取数据库与应用分开部署,今年来系统已经很稳定了。

根据第三方的统计,应用热书发现系统的来源,已经不少是来自不同的AI,说明用户在获取关于阅读或专业阅读的建议时,AI会引导用户来热书发现系统,只是AI认为热书发现系统中的数据是值得信任的、有价值的。我始终坚持图书导读的理论,我做导读,不是搞活动,是做服务。活动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第一次线上线下的专业导读尝试,本月底开讲,由专业老师讲专业故事,然后现场提供其推荐的图书,学生听完讲座可以直接借走,也可以线上阅读电子书。书单也在热书发现系统专题中发布。

第二场11月份已和一个教授敲打,专业领域的导读,光讲座,学生的热情就那么一会,如果还有对应的书籍可以借阅,能加深讲座的效果。涉及到每个专业,我不懂,就借助专业老师,专业同学,借助他们来导读,我为他们提供书单的组织与线上线下展示,为他们组织围绕专题的专门的讲座,为他们宣传。我们做的就是服务,可持续的、长期的服务,为他们做一辈子的书单维护者。

弯曲的直线:高校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一般需要组织拉客,如果不拉客,有几个自愿参加的。阅推活动的吸引力,恐怕没有一袋泡椒凤爪的威力大,每天早上在图书馆前台放50袋泡椒凤爪,先来先得,图书馆的热度马上就起来了......哈哈,纯属娱乐。

www:@弯曲的直线 你这个说的是事实,所以我只想做服务,不想搞活动。我做的工作就是尝试——专业导读,带到跟多的人读专业的书,并为他们读书提供支持。老师的讲座,其实带着一种如何读专业,如何用专业知识探索。而这个东西非常稀缺,也非常难得,做起来不容易,愿意分享的老师不多的。

有来有往:@www 这个模式小学课外辅导机构就在做目的是读完一本本图书清单,从几分钟做阅读读,到解答一个问题都要算时间的阅读。这种阅读培训是很受家长的喜爱,教会孩子阅读。

www: @有来有往 这个是真的阅读推广。所以咱们大学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去阅读专业书籍,如何用专业知识去探究问题。这个层次是不同的,到了导读的层面了。其实,这个专题:https://hotbook.nbt.edu.cn/nbt/?what=good&pid=465

就是一个导读的模板了,每本书,老师都有导读。点击书单中每本书的“简介与推荐”部分,可以看到老师的导读(阅读指导)内容,非常有价值。我想这样的导读,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有几个馆员能做到?

有来有往:@www 大学那是学科服务,最重要的是做好咨询解答,老师在这个学科上要很专业。

www: @有来有往 这个问题一泛化,就到另一个层面了,大学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表情],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均可做啊。做事叫阅读推广也好,叫导读也好,我只是强调,要有“导读”的深度和目标。公共图书馆做的阅读活动,那是他们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不适合照搬到高校图书馆,咱也可以叫“阅读推广”,但做的内容和思想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的图书馆安排不同的部门来做所谓的“阅读推广”,但发现没,高校图书馆让流通阅览来做“阅读推广”大多会和公共图书馆同质化,因为被带偏了,认为那样做就可以了。其实,到了大学图书馆,那样做还真不行(所以同行们也有微词的),因为它偏离了大学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学科服务部,如果叫研究与教学支持部更好吧,所以我觉得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制才能体现你是大学图书馆,由一两个馆员专门针对学科开展教学和科研支持服务,这里的服务当然也包括“导读”,由他们去对口学科、对口课程、对口专业班级做服务是不是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先学形式,学着学着就忘了初心。

钱溪源:这需要技术支持。长期积累数据展示数据。常常觉得图书馆的技术是短板。以前做过学生的领读,研究生领读,非常棒,做ppt做演讲非常认真。学生之间互动也热烈,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和深度还是在那的。做活动要长期关键要保证质量,其实非常辛苦。疫情之后就彻底偃旗息鼓了。学校团委有专门组织老师开的系列讲座,以前挺红火的,疫情之后也再没动静。线下做活动要长期坚持比较难。

弯曲的直线:@钱溪源 技术短板在高校馆普遍存在,因为短板太明显,所以才有干脆撤销技术部的举措,并不是技术没用或不重要才要撤销,恰恰是因为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储备不够的原因。

钱溪源:是的呀。一个是专业技术人员储备。还有一个受限的是平均水平。

短评:图情发展需破 “技术与业务” 的二元对立

图谋注:短评借助生成式AI豆包完成。

      圕人堂群围绕 “图情对技术追求太过” 的讨论,本质是图情领域在技术浪潮中 “身份焦虑” 的集中爆发。北卡大学图情学院并入 AI 学院的争议,以及群内 “技术工具论” 与 “技术融合论” 的碰撞,撕开了当前图情发展的核心矛盾 —— 将 “技术” 与 “业务” 置于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而非视作共生共荣的整体。

      反对 “技术过热” 者的担忧并非无据:雨过天晴强调 “图书馆核心在文献与服务”,碧沚东楼呼吁 “重视文献”,戳中了部分馆 “重技术采购、轻业务落地” 的痛点 —— 若为了炫技引入 AI 系统,却忽视馆藏资源开发、阅读推广深度,无异于 “磨好了刀却丢了食材”。但将技术与业务割裂也显偏颇:www 老师以 “热书发现系统服务专业导读”“技术融合学科服务” 为例,证明技术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筐”,而是能让 “文献推荐更精准、学科服务更高效” 的支撑。正如他所言,90 年代图情专业就开设计算机课程,技术本就是图情基因的一部分,如今争议的 “技术”,实则是 “脱离业务的盲目技术” 与 “服务需求的实用技术” 的混淆。

       讨论中另一重焦点 —— 阅读推广的 “真伪之争”,也与技术认知相关。雨过天晴批判 “为活动而活动” 的阅推,主张 “深入解析馆藏、辅助用户阅读”,这与 www 老师 “用技术做长期专业导读” 的思路本质相通:二者都反对形式主义,只是前者侧重 “业务深度”,后者强调 “技术赋能业务”。真正的问题不在于 “用不用技术”,而在于 “技术是否为业务服务”—— 若用 AI 分析用户阅读习惯,推送适配的专业书单,而非简单搞一场打卡活动,便是对阅推的升级;若仅用 VR 搞 “阅读体验秀”,却不落地文献资源,才是舍本逐末。

       图情发展从无 “技术太过” 的问题,只有 “认知偏差” 的困境:既不能因 “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 就自我设限,也不能因追求技术而丢了 “文献资源、专业服务” 的立身之本。北卡学院合并的争议警示我们,图情的价值不在于 “对抗技术” 或 “依附技术”,而在于找到 “技术赋能业务” 的平衡点 —— 让技术成为开发馆藏、深化服务、提升素养的工具,让业务为技术指明落地的方向。唯有打破二元对立,图情才能在 AI 时代守住自身特色,而非陷入 “被合并” 或 “被边缘化” 的焦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5547.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