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AI 时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痛点、重点与难点
2025-10-11 08:21
阅读:580

图谋按:10月9日晚上圕人堂群关于馆藏建设话题讨论,笔者作为实际从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线工作者,有点“怪里怪气”的用“难得糊涂”参与了。这几个字真的是“意蕴无穷”。《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第五章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实践领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行其是。几乎家家户户是“痛并忙碌着”,忙碌之中有多少汗水与苦涩?无从诉说。馆藏建设话题是与时俱进的,笔者借助豆包生成式AI回答:AI 时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痛点、重点与难点。

10月9日晚上圕人堂群关于馆藏建设话题讨论摘编:

弯曲的直线:认知出现了问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图情的那些大咖级的学者、教授、馆长们没有发挥认知引领的作用,或者他们的认知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深耕网络资源一定是图书馆今后工作的重点,有大咖们讲过吗?

www:这种浅显的东西,大咖讲会掉价啊。

湖科麦琪:@弯曲的直线 关于这个问题,在上一次(2025年)中图年会上肖鹏老师分享过一个观点就是做好馆藏资源建设,这是图书馆的根本(非原话,大意哈)。另肖老师很不怕得罪技术派的表示,技术类的东西可以慢点儿买,少一点买,更新换代很快,但馆藏永远是核心。

雨过天晴:@湖科麦琪 请问,肖鹏老师有没有讲怎么做好馆藏资源建设呢?期待您的继续分享。

碧沚东楼:馆藏建设细水长流,一要有水,知道不同的杯子放不同的水,二要有人,外借特藏采编都要有人去买水放水。现在大多数图书馆还是有钱买水,但放水的人没有。很多书其实不适合外借,很多书也不适合特藏(不少馆是唯价格论唯册数论唯看起来壮不壮观论)。

图谋:用郑板桥的话说:难得糊涂。郑板桥(1693-1765),清代 “扬州八怪” 代表人物,诗书画三绝,其 “难得糊涂” 四字创作于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1746-1752)。据史料记载,“难得糊涂” 四字并非刻意创作,而是郑板桥在一次与友人夜谈后有感而发:​夜宴间,友人谈及官场浮沉与人生起落,感叹 “聪明难,糊涂更难”,郑板桥深以为然。彼时他刚处理完一桩因权贵偏袒而无法公正裁决的案件,心中郁结,遂挥毫写下 “难得糊涂” 四字,并题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四字最初是他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也是对处世智慧的顿悟 —— 并非真要 “糊涂”,而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后,选择 “适度退让” 以保全本心,避免在现实的棱角中耗尽心力。

中原劲草:今天省馆一同仁要找本83年的民族调查研究,时间不算久远,但好巧不巧的是,她们和我们都没有想要的那两期,查了国图也没有,就想从源头去找,结果源头高校的图书馆似乎也是收藏不全。馆藏该咋建设,特藏又该咋建?不就是一砖一瓦地去细水长流做实功嘛。@碧沚东楼

徽子:@中原劲草 谁一砖一瓦得做实功?要是高校图书馆能做到一砖一瓦地建设,至于担心在高校没有地位吗?@中原劲草 现实中馆藏馆员,采购的依据是什么?馆藏政策/学校定位/读者需求,甚至是馆员从个人立场出发判断文献有无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只要是文字产品,都想尽办法收集,不问有无价值/是否符合馆藏政策/学科定位,就很难真正收藏全。

吕品1988:有些老牌大学的馆藏量巨大,未整理编目的文献也很多,中外文,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去过一家高校的书库,有点震撼,有价值的文献很多。

图谋短评:馆藏建设需破 “认知迷雾” 做实 “落地之功”。圕人堂群的讨论,道破了当下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核心矛盾:一边是 “深耕网络资源” 的时代需求与 “大咖引领缺位” 的认知断层,一边是 “馆藏为根本” 的共识与 “落地执行乏力” 的现实困境。肖鹏老师强调 “馆藏优先” 并非否定技术,却也需回应 “如何建” 的追问;碧沚东楼与中原劲草点出的 “缺人放水”“特藏不精”“旧籍散佚”,更是多数馆的通病。徽子质疑的 “采购依据偏差”、吕品 1988 提及的 “未编文献积压”,则暴露了资源建设从规划到执行的链条漏洞。馆藏建设从非 “喊口号”,既需学界大咖跳出 “浅见掉价” 的桎梏,厘清 “技术与馆藏” 的适配逻辑;更需图书馆人摒弃 “难得糊涂”,以精准的馆藏政策、充足的人力保障、科学的采购标准,把 “细水长流” 的理念落到每一本文献的筛选、整理与保存中 —— 唯有如此,才能让馆藏真正成为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基。

       在 AI 技术重塑学术资源生态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正从 “资源囤积” 向 “知识赋能” 转型,其间痛点、重点与难点交织,考验着图书馆的适配能力与创新智慧。

一、痛点:传统模式与智能需求的断层

资源结构失衡与质量失控: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配比失衡,部分馆仍存在纸质资源占比过高、存储与维护成本攀升的问题,而数字资源又陷入 “数量膨胀” 困境 —— 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无序堆砌,加之开放获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用户易陷入信息过载。同时,AI 生成内容(AIGC)的涌入,使伪学术文献鉴别难度陡增,传统筛选机制难以应对。

需求响应滞后与服务错位:传统馆藏建设依赖经验采购,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动态感知。AI 时代师生对跨学科数据集、多媒体资源、个性化推荐的需求激增,但多数馆仍以学科分类为资源建设核心,对新兴研究方向的资源覆盖不足,且资源获取存在时空限制,难以满足 “随时随需” 的使用诉求。

技术与人力适配不足:图书馆普遍缺乏既懂资源建设又掌握 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智能工具利用率低。即便引入智能检索系统,也因缺乏与馆藏资源的深度适配,出现检索精准度不足、个性化推荐失效等问题,技术赋能流于表面。

二、重点:构建智能驱动的馆藏新生态

资源体系的数字化与多元化重构:确立 “数字为主、纸质为辅” 的核心框架,重点引进权威数据库、学科数据集、开放教育资源(OER)及多媒体资源,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多领域。依托 AI 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结构化处理,建立包含文献、数据、术语的一体化知识图谱,打破资源孤岛。

需求导向的精准化资源配置:搭建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通过分析用户检索日志、借阅记录、科研产出等数据,预判学科发展趋势与资源需求。例如,针对药学院等特色学科,精准补充《柳叶刀》等专业期刊的开放获取资源与相关数据集,实现 “按需建设”。

特色资源的智能化开发:以校史档案、地域文化文献、科研成果等为基础,借助 AI 技术构建特色资源库。通过标注高质量文献、整理专业术语搭建训练数据集,开发垂直领域知识库与智能问答功能,推动馆藏从 “资源库” 向 “知识服务平台” 跨越。

三、难点:转型中的多重挑战突破

版权与伦理的平衡难题:数字资源的版权界定日益复杂,尤其是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开放获取资源的二次使用权限等问题缺乏明确标准。同时,AI 技术在资源筛选与推荐中可能存在算法偏见,如何保障资源的客观性与多样性,成为伦理层面的重要挑战。

技术融合与成本控制的博弈:智能馆藏建设需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数据库采购与平台维护,但高校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全品类资源订阅与尖端技术引进需求。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 “核心资源保障 + 特色资源突破”,平衡技术投入与使用效益,考验馆藏建设智慧。

馆员能力与服务模式的转型阻力:传统馆员的知识结构难以适配智能馆藏管理需求,需掌握数据分析、AI 工具应用等新技能,但人才培养与引进周期较长。同时,用户对智能服务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如何引导师生高效利用智能馆藏资源,实现服务模式从 “被动供给” 到 “主动赋能” 的转变,仍需长期探索。

      AI 时代的馆藏建设本质是技术、资源与需求的深度耦合。图书馆唯有直面痛点、聚焦重点、破解难点,才能构建出适配学术发展的智能馆藏生态,真正发挥 “学术中枢” 的支撑作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545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