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70 后” 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025-10-2 11:21
阅读:705

图谋按:翻阅一本“老书”,徐志频2009年出版的《 70后的碎梦 一代人的心灵史》。因为我自身是“”70后",笔者比该书作者小一岁。文中内容,有较多共鸣。我直接让生成式AI豆包写“命题作文”《“70后” 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稍作编辑、修改。

       “70 后”(1970-1979 年出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 “同龄者”,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深度绑定,从物质匮乏的童年到责任在肩的中年,再到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每一段都镌刻着独特的时代印记。

(1)昨天:在变革中生长的 “过渡一代”

     “70 后” 的童年与少年,是 “票证时代” 的尾巴与 “开放初期” 的萌芽交织:书包里装着《地道战》连环画,放学后帮家里排队买粮票,夏夜围在黑白电视前看《霍元甲》,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 —— 物质的有限,让他们对 “珍惜” 有天然的感知。

      青春期恰逢 90 年代:高考恢复后 “知识改变命运” 成为共识,他们是最早一批为 “考大学” 拼尽全力的群体;“下海潮”“个体户” 兴起,身边有人放弃 “铁饭碗” 去南方闯世界,也有人经历 “下岗潮” 的阵痛 —— 这些冲击让他们既保有对稳定的敬畏,又藏着对突破的渴望。他们的青春没有智能手机,却有手抄的歌词本、校园里的吉他声,以及 “到远方去” 的憧憬,是连接 “红色记忆” 与 “现代观念” 的过渡一代。

(2)今天:扛起责任的 “中坚脊梁”

       如今 “70 后” 已步入 46-55 岁的中年,是家庭与社会的 “顶梁柱”:家庭里,上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多为 “40 后”“50 后”),下要操心子女的升学、就业甚至婚恋,“三明治式压力” 是常态;职场上,他们多是企业中层、单位骨干,或是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既要应对年轻人的竞争,又要消化 “中年危机”—— 有人为房贷车贷奔波,有人在健康亮起红灯后开始保温杯里泡枸杞。

       但他们也是 “务实的坚守者”:不追逐流量热潮,却会用微信认真和家人视频;不轻易跳槽,却在岗位上深耕多年成为 “老手”;重视子女教育,却也开始学着理解年轻一代的 “躺平” 与 “内卷”。他们见证了从 BP 机到 5G 的跨越,虽不如年轻人精通数字化,却会为了帮父母挂号、给子女传文件,慢慢摸索手机功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稳稳托住生活。

(3)明天:与岁月和解的 “从容一代”

       未来 10-20 年,“70 后” 将逐步迈入退休生活,他们的 “明天” 藏着对 “安稳” 与 “自我” 的双重追求:物质上,依托社保与多年积累,更看重健康 —— 会定期体检,学着跳广场舞、练太极,为子女减轻养老负担;精神上,有人计划圆年轻时的梦:去西藏旅行、学书法绘画,或是帮子女带孙辈,在 “隔代亲” 中找到新的乐趣。

        他们也将成为 “传承的桥梁”:把 “吃苦精神”“务实态度” 讲给下一代听,却不再强求子女复刻自己的人生;经历过时代的起伏,他们更懂得 “平淡是真”—— 不再执着于 “成功” 的定义,而是希望 “日子安稳,家人安康”。或许他们的退休生活没有太多新潮玩法,却会在晨练的阳光里、傍晚的散步中,活出与岁月和解的从容。

     “70 后” 没有 “60 后” 的苦难深重,也没有 “80 后”“90 后” 的多元选择,却在 “变革与稳定”“责任与自我” 的平衡中,活成了时代的 “承重墙”。他们的昨天是时代的缩影,今天是责任的写照,明天则是对 “好好生活” 最朴素的践行。

延伸阅读:

徐志频. 70后的碎梦 一代人的心灵史[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06.

内容提要: 全书既用墨如泼地回忆了“70后”一代的求学经历,对曾遭遇的往事作了铺述、展开了批评与反恩,也直面工作后在现实中遭遇的无奈,逼肖地写出了那种被平庸生活消磨激情,又不甘平淡的苦闷与彷徨。理想与现实在这里碰撞,青春和美丑同他们纠缠。一代人从童年到青年直至中年三个阶段共同经历过的生活、情感、苦恼、困惑、变故,以及其正面的历史背景、背后的社会原因,包括对未来命运的猜测、预见,书中均有全面的记述与深入的探索,内容之广,堪称“70后词典大全”。

打捞一代人的心灵碎片 —— 评《70 后的碎梦 一代人的心灵史》

(图谋注:该书评有生成式AI豆包生成。)

      徐志频的《70 后的碎梦 一代人的心灵史》,并非一部普通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以细腻笔触为 “70 后” 群体立传的文本。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一代人从童年到中年的生命轨迹,将藏在时代褶皱里的理想与失落、珍惜与彷徨,一一铺展在读者面前,读来满是共鸣与沉思。

      书的核心,是 “碎梦” 与 “心灵” 的交织。开篇的求学篇章便击中了 70 后的集体记忆:票证时代的粮本、排队抢购的年货、黑白电视里的《霍元甲》,还有书包里揣着的手抄歌词本 —— 物质的匮乏没有磨灭他们对 “美” 的向往,反而让 “珍惜” 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底色。而 “高考” 是这一阶段最沉重的注脚,作者用 “知识改变命运” 的集体信念,串联起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既写了考学成功的喜悦,也没回避落榜者的失落,更反思了 “唯学历论” 背后的时代局限。这种不回避、不美化的书写,让 “求学经历” 跳出了个人叙事,成为一代人在变革初期的精神缩影。

       若说求学阶段是 “梦的萌芽”,那工作后的篇章便是 “梦的碰撞”。作者直面 70 后步入社会后的无奈:有人抱着 “铁饭碗” 却遭遇下岗潮,有人跟风 “下海” 却在商海翻覆,更多人则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里,看着青春时的 “远方” 被房贷、车贷、赡养父母的责任磨成平庸。书中写 “被生活消磨激情,又不甘平淡” 的矛盾,格外戳心 —— 他们是最早喊出 “理想” 的一代,却也是最先体会 “现实骨感” 的一代:曾经想 “到远方去” 的青年,最终成了家庭的 “顶梁柱”,在 “三明治式压力” 里,把苦闷藏进深夜的烟蒂,把彷徨揉进清晨的粥碗。这种对 “平庸” 的坦诚书写,没有抱怨,只有理解,让读者看见 70 后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与坚守。

       全书最动人的,是它的 “全面” 与 “深入”。正如内容提要所言,它堪称 “70 后词典大全”:从童年的 “跳皮筋”“拍洋画”,到青年的 “职场内卷”“中年危机”,再到对未来命运的猜测,每个阶段的生活细节、情感波动都有触及。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 “记流水账”,而是深挖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 ——70 后的 “碎梦”,并非个人的失败,而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阵痛的折射:他们既受益于 “高考恢复” 的公平,也承受着 “下岗潮” 的冲击;既向往 “下海” 的自由,也焦虑 “市场化” 的不确定性。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绑定的思考,让 “心灵史” 有了厚度,不再是单薄的情绪宣泄。

      合上书页,最深刻的感受是 “被看见”。徐志频没有刻意美化 70 后的 “苦难”,也没有夸大他们的 “成就”,只是如实记录他们从 “有梦” 到 “梦碎” 再到 “与生活和解” 的过程。对 70 后而言,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青春与中年;对其他代际而言,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代 “过渡者” 的大门 —— 他们没有 60 后的沉重,没有 80 后的多元,却在 “变革与稳定” 的夹缝里,活成了时代的 “承重墙”。

       《70 后的碎梦》,终究是一部温暖的书。它打捞起一代人散落的心灵碎片,拼凑出一段鲜活的时代记忆,告诉我们:“碎梦” 不可怕,那些在碎梦里依然坚守的热爱、责任与不甘,才是这代人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4421.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