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2025-9-28 16:36
阅读:1253

图谋按:当 “图腾式” 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当外包服务与传统运营碰撞,“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这一追问,直指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矛盾 —— 是追求建筑的视觉震撼,还是坚守服务的实用本质?图书馆建设:在 “面子” 与 “里子” 间寻找平衡。2025年9月28日,电子资源大数据联盟微信群部分成员就"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展开交流与探讨,特此予以整理发布。

图书馆老邓:现在图书馆就是按照美观好看来设计,至于是否实用,不在考虑范围,这种图腾式的图书馆加剧了图书馆机构的死亡进程。

南工张: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可能是为了拉房价的。

图书馆老邓:也是一种可能。

WJT:一,现在去公共图书馆的人大多数还是因为那个图书馆漂亮,舒适,开放时间长等,奔着这个去的。

二,城市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各自功能不同。城市图书馆本来就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本身的美或独特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三,虽然纸本借阅图书的人不少,但数字资源的获取也是主流需求,图书更多是装饰氛围的,无纸图书馆又不是没有。

四,用户的需求差别很大,有人喜欢安静的角落,有人喜欢在大厅当展览,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喜欢就否定别人的。

五,大家质疑的主要是这些钱为什么不做些实在的,多投入社区图书馆?这就像很多城市建超高层地标建筑类似,各有各的需求。漂亮的城市图书馆需要,实用的社区图书馆也要。

         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建设没有亮点,老百姓也不满意的。我不是要为他辩解什么,只是想说,这种事情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先一个,很多领域都有。多年前我老丈人来我家住了几天,非常不习惯,因为我住的是教师社区,非常安全,人和车辆都少。他老人家说,没什么人,不热闹。因为他习惯于县城的环境,他家就在县城的主干道旁,100米外是县**局。可对于我来说,那环境非常好,而他老人家来了两次后就再也没来过。如果我在那么漂亮的图书馆工作,我会很开心。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主要功能是自习,休闲吧。高校图书馆也是这个趋势。我们小区的社区图书馆,书都是区图书馆的,可借可还,阅览环境也挺好,和其它文体设施等在一层楼。但就是没什么人,了解情况后知道,所有设施无人管理。社区的人上班就开门,下班就关门。我有几次去要自己去喊社区的人来开门,有时候不开门的。他们的难处是没有人。可见,普遍的状况是重建设,轻维持和持续的服务。可见更多的是某某要建。我还专门为这个事情写了个建议提交,但没人理会。

图谋:好些漂亮的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多属于临时用工人员(劳务派遣之类),待遇较低且流动性大,工作量还不小,幸福体验也一般般。这是个人了解的情况。当前的图书馆,好些地方真的是“花瓶”,主要的作用是“装饰”。资源在外、服务在外,人力也在外。初建成数年较为光鲜,稍后一些则“顺其自然”。

XT:这是因为新建的图书馆,很多采用了整体业务外包的运营方式。图书馆的正式员工很少。而从事外包业务的公司,还在探索之中,不过从整体社会环境来看,从事外包的,待遇各方面肯定是不太乐观的。

SJ:所以才对图书馆运营中的管理工作要求高了。原来的錧员是基于一种事业单位里数十年如一日打磨一项业务。所谓“我在故宫修文物”,现在传统的管理方法就不行了。

XT:公共图书馆算是事业单位,算在政府的开支里面。大趋势是政府把专业的公共服务,尽可能从社会购买,这样可以小政府、大社会。但需要一个很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氛围。感觉很多外包公司,筚路蓝缕,从零开始,很不容易,一方面是技术技能要储备和发展,另外社会形象、工资待遇方面也要面对以前的刻板印象,要改善、突破,道路还很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比方说编目这样的业务,就是非常深的,需要很多年的积累。目前的大部分外包公司还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体系的学习、培训,还是在野蛮生长阶段。图书馆负责管理和业务验收监控质量的老师,也未必有那个心力去坚持按以前质量要求。在转型、动荡之中。编目哪一点深了?我看也没什么,就那点东西。很多外行老师就是这么看的。这是因为,要知道哪些地方深了,也是需要知识的,外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做决策的人多是外行。所以就猛往前推了。

WJT:我有写社情民意的工作量,所以很认真地去写了一个建议,还调研了社区主任,也问了不少人,大多是不知道各自社区是否有图书阅览室的。但这个问题太“小”,到市里面就没有送交上去了。@图谋 那这个我就怕了,还是不去的好。

XT:人,人才,是最重要的。按理说,图书馆有长期经验技术积累的老师,比如说退休的老师,应该流向这些外包公司,帮助外包公司把技术体系建立起来,才是正道。往往人还是那些人,但市场经济可以让人才资源重新配置优化。这也是个大势,不知道多少外包公司看到了。

WJT: 这就是我们用户

每个人的需求和感受不同

,不爽就到处说,不回应就……

XT: @WJT 您去那儿也应该是做管理啊。不可多得的人才。

随风微扬:领导需要政绩,需要变革,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很多问题。外包是尝试,当外包成功,图书馆自然萎缩,当外包质量问题越来越大,也许就回归图书馆了。

XT:@WJT 空调温度可以分区么。就像地铁的强冷区,弱冷区。

背后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图书馆怎么看自己定位的问题。是服务行业,还是学术单位?

就像空姐,普遍厌烦别人叫自己“服务员”,说法是空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是保障空中安全,不是低档服务员。那按照这个逻辑,叫空姐“安全员”可好?恐怕也不行。

图书馆的博大精深,恐怕也是在于它的容量,同时有多个面,也有服务性,也有学术性。

WJT:回应字数少了怕说应付。

还有个同学帮助我,说你回复的时候,第一句话应该是:非常抱歉

我很感激这个同学,也理解为什么能看到一些“诚意满满”的文字,就是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解决。我本想直来直去,直面问题,节约彼此的时间。看来我这个性格要改,否则影响我的饭碗。@XT 确实不同楼层温度体验感很明显,我们反复说,但人家就是看中那个位置,那个楼层,然后我们的老师非常体贴地指导小朋友:……

XT:@随风微扬 外包的优点,是重读者服务。也就是表面上的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等等还谈不上)。轻图书馆专业业务。比如编目就弄不太好。倒也不是外包公司轻视编目业务,而是能力欠缺,或者是人才匮乏。表面的服务必须做好。不然政府不给钱,政府领导可能不懂编目,但不可能不懂老百姓关于阅览室的投诉。外包后,大体来说,服务态度肯定变好,不用看以前图书馆正式员工的那一张张臭脸了。

XT:@WJT 除了让读者准备外套,可以在同一个楼层安排两个温度区。调一下中央空调出口温度就是了,在每个区立一块牌子。尝试一下。读者要看到你们的行动。至于行动是否完全让所有人满意,这个不一定。主要是一种态度。

WJT:@XT 我在哪里都招人讨厌,因为我发现浪费生命的事情就爱说出来。无数事实证明,按我说的就是能少走弯路[笑脸],但是为了培养同事们的自信,我现在也就说几句,不再坚持。

XT:像我做软件。有时候用户坚持要一个这样的功能。我说这个功能不好,没有必要。这样用户肯定觉得你推诿,你为了省事编出来的理由。有时候可以这样:把这个功能做出来,它可以用了,同时给用户介绍你的评价,说这个功能不如另外一种方式好。这时候用户就能理解:确实不是为了推诿,这是一种真诚的观点。就可以平心静气思考这个观点是不是有价值。当然,这样需要成本。为了让用户满意,做出来的功能实际上价值不高,也要做出来。做出来,是一种态度。态度也是“行动”,需要成本。

以前听过一句话:孝顺也是需要成本的。父母贪财,喜欢钱,给父母钱,就是孝顺。

(用户也算是衣食父母,这个比方不算离谱吧)就是说,不从道德上去互相 judge。实用主义。

WJT:有个网络真好,我发现说话是舒缓情绪的最好方式。

XT:可以预测一下,这样设立温度分区以后,可能又有读者提意见,说没有必要分区。

这样就成了一批读者反对另外一批读者。不过至少管理者解套了。如果你把这种调整和管理当作“工作”,那确实也是很有趣的。关于空调温度,我想起来前一段看到一个公众号文章,说有次作者参加一个出国培训活动在国内的预培训,风尘仆仆赶到一个酒店,会议室空调温度很低,冻得厉害。有人就向会议组织者反馈,希望把温度调高一点。一个美国来的老师专门讲了这个事情,说空调温度是有安排的,故意按照你们去了美国以后,那里建筑物里面的通常温度来设定的,因为以前几期去美国参加培训的老师,因为空调温度不适应,有不少生病发烧的,所以现在要提前锻炼适应。然后很多人就只好拿了酒店的浴巾浴袍什么的披上。后来这个作者真到了美国,觉得这个决定真英明。

不过,这个故事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当作读者、意林体了。你足够强势,你空调温度低就是牛逼,别人以适应你为荣。你比较弱势,别人就会要求你适应他。

WAG:图书馆很多这种磨合,我有个原则,就是不对人分类,而是对环境分类,比如我不区分考研人群和不考研人群,而是对座位区分不同时长的区域,不区分耐热耐冷人群,而是分强冷弱冷区域。不区分刷卡读者还是人脸识别读者,设备提供不同途径。总之就是人群都是读者,提供不同条件,你自己选择,我不给人画标签。

BY:首先是消费者,才能构成服务业,你不是消费者就不要拿消费者那一套来啊。王老师所在的高校可能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一部分,但是绝大多数公立学校和公立图书馆,他就不能按消费的逻辑来啊,读者是来消耗财政资源的,你不想来你可以不来啊。在这个基础上谈服务优化和服务意识才有意义,否则属于底层逻辑出问题了了。有的领导怕惹事,就乱搞,自己去面对吧。读书交学费是覆盖成本,不是创造收入啊,哪怕现在的专业硕士也只是覆盖成本,继续教育这类除外。用户是用户,消费者是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是上帝,用户本来就不应该是上帝。

XT:@BY 这里面充满矛盾。最近一些年各地修建的公共图书馆,很多是比较奢华的,超出了一般“公共服务”的想象。这也自有国情,可以理解,比如图书馆建筑是百年大计,不是说随便可以重建的,所以预留一些空间和想象,现在感觉奢华一点,将来未必就是奢华,可能将来正好。但这些公共建筑,地标建筑,给了读者极大的震撼,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那不就是厉害了我的国,水涨船高,自豪感和消费层次就上来了。那图书馆本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是不是也被倒逼着,要有所表示。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趋势是难以阻挡的。

高校图书馆也是类似。比如前一段说那个管子爆了粪水横流的建筑,其实是一个很牛逼的前卫的建筑,承载的东西是超过了实用的。理智一点看,这种艺术的精神的追求,也不是不好,只是希望和实用性功能性平衡好,那才好。上海图书馆新馆里面高档的多少万的沙发,也引起一些读者吐槽。如果是家具展厅看到这样的高档沙发,不会有特别的感觉,但放到一个公共图书馆里面,就有些值得思考思考了。我是赞同一种观点,公共建筑,可以塑造国民的精气神。但我也知道,功能性实用性很重要。

WJT:@WAG 太对了。@BY:这个角度看问题非常有意义。

XT: 常听说零零后整顿职场。估计零零后也在整顿各种行业,包括公共图书馆。

年轻人确实明显素质高,讲原则,不会像老一辈那么稀里糊涂。我当年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个学校图书馆,第一年就“下基层”到了流通部站柜台负责借书还书。那时候还是闭架书库,馆员比较辛苦,每本书都要负责从里面找出来给读者。整天和读者接触,也面对和处理读者投诉。有两种作用:理解读者,理解馆员。或者说,至少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去某些图书馆的时候,可以有效投诉馆员。我一般是不太愿意去图书馆的,要看书自己买。看书也少。看不惯有些馆员那张脸。好像你欠她几吊钱似的。服务态度不好。当然,这是说我以一个陌生读者的身份进入图书馆的情况。工作中需要去客户单位,那不同。我分得清两种情况。

BY:相比于全世界范围来看,除了极少数超大馆以外,流通处的馆员整体业务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于流程的熟悉程度。我的亲身经历,补卡,本来都是你们馆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助系统,然后出了问题才来问,问你你也不清楚,要去请示领导。我也是……这是相隔五年在两个不同的市级馆的亲身经历。

远离放:外包、劳务派遣。

BY:莫非都是外包嘛?最近不是好多图书馆出来辟谣小红书上的劳务派遣不可信,招聘只有官方公众号嘛?这个我也很困惑,其实劳务派遣也花的财政资金,也要有个流程,这些不都是放到明面上的么,最最起码有个程序?现在怎么一有问题就说网上都是假的,这态度也不对啊。纯粹读者视角的抱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解答疑惑。

简评(借助生成式AI豆包完成):

图书馆建设:在 “面子” 与 “里子” 间寻找平衡

    当 “图腾式” 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当外包服务与传统运营碰撞,“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图书馆” 这一追问,直指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矛盾 —— 是追求建筑的视觉震撼,还是坚守服务的实用本质?

   从群内讨论可见,当前图书馆建设存在显著的 “重硬轻软” 倾向。不少图书馆以 “美观好看” 为首要设计目标,沦为拉动房价、彰显政绩的 “花瓶”。城市图书馆动辄以地标姿态示人,内部配备高档沙发等奢华设施,却忽视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维护。部分社区图书馆虽有阅览空间与藏书,却因 “无人管理”“限时开放” 沦为摆设,形成 “城市馆门庭若市、社区馆门可罗雀” 的失衡格局。这种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不仅浪费财政资源,更背离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初心。

    运营模式的转型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的功能异化。为响应 “小政府、大社会” 趋势,许多图书馆采用业务外包模式,正式员工缩减,劳务派遣人员成为服务主力。然而,外包公司多处于 “野蛮生长” 阶段,编目等专业业务缺乏体系化培训,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同时,外包人员待遇低、流动性大,既影响服务稳定性,也削弱了员工的职业认同感。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管理者对图书馆专业价值认知不足,将编目等核心业务视为 “简单重复劳动”,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传统图书馆 “数十年打磨一项业务” 的工匠精神逐渐消亡。

    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则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人偏爱安静的自习角落,有人需要开放的展览空间;老年读者渴望 “热闹” 的社区氛围,年轻读者则注重服务效率与环境舒适度。空调温度争议、座位时长分配等细节问题,本质上是图书馆服务未能精准匹配需求的体现。而 “读者是否为消费者” 的讨论,更揭示出认知偏差:若将读者视为 “财政资源消耗者”,易忽视服务优化;若过度强调 “消费者至上”,又可能脱离公立图书馆的公益属性。

   事实上,理想的图书馆既需 “颜值”,更需 “内涵”。城市图书馆作为文化地标,其建筑美学价值无可厚非,但需以实用为前提,避免陷入 “奢华浪费” 的误区;社区图书馆应强化运营管理,配备专业人员,让 “家门口的图书馆” 真正发挥作用。在服务模式上,外包并非不可行,但需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推动外包公司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保障从业人员权益,吸引退休馆员等专业力量参与,传承图书馆的专业精神。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公众提供平等、便捷的知识服务。无论是建筑设计、运营模式,还是服务细节,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唯有平衡 “面子” 与 “里子”,兼顾地标属性与实用功能,协调专业传承与模式创新,才能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滋养心灵、服务社会的文化港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50391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