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云
关于人工智能话题的思考
2025-8-27 16:27
阅读:576

图谋按:2025年8月26日,我试图推动圕人堂群内人工智能话题的交流与思考。期间,圕人堂有成员提了几个问题,促使我稍事思考。为了使传播效果更好,特此进一步梳理成本文。

导读:

       图谋在圕人堂群推动 AI 话题交流,先分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Yinlin Chen 关于高校图书馆员 AI 技能的文章,强调 AI 在研究中的双重角色、馆员 AI 素养培养及图书馆的 AI 伦理倡导作用。群内还分享了周建芳《善用 AI 工具,助力科研协作》讲座回放、储节旺 2024 年《人工智能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AI 赋能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等报告与视频资源。圕人堂今年聚焦生成式 AI 推动交流,虽受制约仍持续努力。群成员提出多学科交叉、AI 听觉应用、多模态感知等问题,作者参与互动,提及生成式 AI 种类繁杂但体验有落差,介绍 AI 门户平台及听觉 AI(如 SALMONN 模型)、多模态感知概念,最后感慨知识无涯,需不断探索。

      

       由图谋分享进群的信息有:

       PubNex.未来高校图书馆员的AI技能.https://mp.weixin.qq.com/s/oSF40osdFRXI-o6My74NFw 

注:本文原作者 Yinlin Chen 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数字研究与学术中心的助理主任。原文链接: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campus/ai-skills-tomorrows-university-librarians

      在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大学开展研究和处理信息方式的时代,图书馆专业人员需要具备在这一新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的技能。

    理解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双重角色。人工智能正从两个主要方面改变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和作为融入研究工作流程的工具。培养图书馆员和研究人员的人工智能素养加强人工智能素养不仅仅是为了跟上时代,更是为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能够深思熟虑且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虽然许多图书馆员已经具备扎实的数字工具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要适应人工智能,还需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一种融合了技术、伦理和服务的语言。

    图书馆在合乎伦理使用人工智能方面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日益普及,对错误信息、偏见和数据隐私的担忧也在增加。图书馆作为长期以来信息素养的倡导者,正将这一使命扩展到人工智能领域。

    作为研究伙伴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没有取代人类研究人员,相反,它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协作伙伴。为促进这一转变,图书馆可以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他们的研究工作流程。

      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做好准备。图书馆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而发展。这需要利用专业发展机会、投资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系统、战略性地将人工智能融入服务中,并与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合作创建人工智能支持的服务。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正在为一个未来奠定基础,在这个未来中,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专家,还是重要的人工智能推动者和导航者。通过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倡导合乎伦理地使用人工智能,并为研究人员配备必要的人工智能技能和选择策略,图书馆可以在数字时代继续处于知识传播的前沿。

       随后,有成员分享2025年“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信息。我留意到有周建芳《善用AI工具,助力科研协作》。借助生成式AI豆包回答:AI学术工具有哪些?当前的AI学术工具五花八门,且日新月异。豆包解答最后两句为:“以上工具可通过官网或学术资源平台获取,部分需机构权限或订阅。建议根据研究阶段组合使用,同时注意学术规范与数据安全。“当前讲解这方面的内容实际很不好讲。因为涉及的变量过多。虽然属于“很不好讲”,但也确实有不少人在探究。群成员中估计会有不少高手。欢迎就相关主题进行进一步交流与分享。图书馆需要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而发展。这几年,圕人堂服务体系实际在做推动工作。

      善用AI工具,助力效率提升(主讲人:周建芳 四川师范大学) 回看地址:https://suyang.zxhnzq.com/lecture/ff3685eb-85d6-4804-8498-2ba384fef026

专家简介:周建芳,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素养工作组委员,长期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两部,主持建设的M00C在中国大学M00C、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上线,相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线上一流课程;主讲的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内容简介:AI工具有很多,AI工具很强大,用好AI工具,可以大幅度提升做事效率。有哪些好用的AI工具?有哪些实用的AI方法和技巧?有哪些适合AI发力的应用场景?周建芳老师将为你呈现AI在终身学习、文档处理、数据分析、图表生成等多个场景下提升效率的具体案例,帮你认识AI,走近AI,欣赏AI,拥抱AI。

      2024年7月储节旺馆长做的《人工智能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报告,内容很丰富(可以在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网站下载)。2024年7月23日,2024年第6期“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讲座”(总第32期),本期讲座邀请安徽大学图书馆储节旺馆长担任主讲嘉宾,报告标题为《人工智能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储馆长这个报告内容很丰富(共138页),具有较高参考价值。我粗略检索了一下,近3年,储馆长发表人工智能研究文献15篇。含摘要版见群文件:储节旺人工智能研究文献辑录.txt 。关于储教授的讲座,下午想起另外一场支持观看回放的,时长近2小时。

储节旺《AI赋能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视频回放

第26场:https://www.jstsg.org.cn/htm/mobile/live/index.html#/LiveDetails?live_id=289   (“陶风青蓝工程”——全省中青年 图书馆员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班(第26场第29讲))

2024.03.25 14:15 46384人次观看

内 容:《AI赋能的图书馆智慧化服务》主讲人:储节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图书馆馆长: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大学图书情报学刊》主编、《大学图书馆学报》编委、教育部全国高校图工委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安徽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圕人堂服务体系输出内容,今年有一定比例聚焦生成式AI,围绕其学与用,积极推动交流与分享。受到一些制约,所起的作用或者说作用范围受限。尽管如此,将继续努力。欢迎诸位成员积极关注与参与。

      有成员提出了进一步问题:“有没有多科学交叉的分享”“目前的人工智能似乎是以视觉为主,那有没有其他联觉的,比如说听觉”“怎么看待多模态感知”。我尽己所能,进行了粗浅互动。

      当前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实际也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图书馆专业馆员做AI学术工具培训,理想的状态亦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生成式AI,图谋这些年实际上花了大量时间观察与体验,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博文中亦有“蛛丝马迹”。当前的生成式AI,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有中文的、外文的,有收费的、免费的,有相对稳定的、也有很不稳定的……个体的体验,或多或少有盲人摸象的意味。2025年上半年,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体验多种中外文数据商的生成式AI产品与服务,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沮丧的,期望值越高越失望。当前的氛围,追求速效,追求最省力最省事、追求投资少见效快,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令人遗憾的是,“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屡见不鲜。

       AI门户(https://caip.org.cn/web)是一款精品AI工具聚合平台。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全网最新的热门AI工具。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只是受到诸多制约,个体接触到的、感知到的、认知到的,非常有限。人工智能在听觉领域的发展已形成多维度技术体系,覆盖语音交互、环境感知、医疗诊断等关键场景。听觉大语言模型之一,清华大学与火山语音联合开发的 SALMONN 模型,通过融合 Whisper 编码器与 Vicuna 大语言模型,实现语音、音频事件、音乐的多模态理解。该模型不仅支持英语到中文的实时翻译,还能涌现出跨模态推理能力,例如根据环境声音生成故事或分析语音中的情感变化。类似地,AudioGPT 以 ChatGPT 为控制核心,协同语音基础模型完成 20 + 种任务,包括歌声合成、语音分离等,展现出通用听觉 AI 的潜力。智能家居与物联网等领域已有实际应用。移远通信的 VA500-GL AI 音频模组采用本地化算法,实现全离线语音控制与环境状态检测。例如检测到鼾声时自动调节空调风速,在 65dB 噪声环境下指令识别准确率达 92%,响应时间小于 100ms。该技术已应用于智能马桶、抽油烟机等设备,推动家居从 “被动响应” 向 “主动感知” 升级。假期中曾入驻一家酒店,语音开关电视、开关窗帘等没有问题。那间房真是“阳光房”,有一面墙用了玻璃幕墙,假如人工开关窗帘会很辛苦,而且估计会比较容易损坏。“多模态感知” 是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概念,指系统模拟人类 “多感官协同认知” 的能力 —— 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文本、语音等多种不同类型的 “模态数据”,实现对环境、物体或行为更全面、准确的理解与判断,而非依赖单一感官(如仅靠视觉或仅靠听觉)孤立处理信息。试图弄清楚一个概念,蹦出无数新概念。借助4种生成式AI做暖场或垫场工作。或多或少对“多模态感知”有进一步的认知。图谋自身的感受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确如此,不知不觉,无知无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启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4993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